讲述人:高亮 

职业:同济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作为神经外科和神经重症医生,既痛苦又幸福。面对竭尽全力而无法救治病友,是痛苦的;历经艰难险阻达到胜利彼岸时,是幸福的。

之前高主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可是在高主任20多年的从医过程中,时不时也会有令人沮丧的病例出现,那时,生命脆弱得让人不敢想像。

我们就像火车司机,要每时每刻把车卡在轨道上(前篇回顾)

神经外科的手术时间通常都很长。

采访当天,高亮做了一个手术。患者是名60多岁的男性,三年前开始感到右侧面部麻木,当时并没有太当一回事,一直拖延着,没去看医生。

等到面部麻木得越来越厉害,而且一侧肢体完全没有力气时,他意识到了严重性,到医院检查一看,是在绵窦区域的肿瘤,范围很大,已经压迫脑干。

这是难度很高的手术,高亮和病人家属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手术需要多少时间,说实话,他自己也不能确定,因为开颅之后,手术过程中的瞬息变化都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

最后,手术做了10个小时。

“这手术做得很顺利,时间比我预想得短。”高亮说。10个小时的手术并不算什么,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历时23小时的手术。

那是一名28岁的年轻人,在23岁的时候发现了颅内有血管外皮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血供非常丰富,肿瘤一碰就会大量出血,而且这种肿瘤特别容易复发。

当时检查报告显示,肿瘤已有5公分,而且位置长得不好,就在前颅底。当地医院医生考虑到手术风险,并不建议他进行开颅手术,采用了其它手段进行治疗。一开始,控制得还不错,但两年之后,肿瘤复发,并急剧生长。

肿瘤发展的过程中,他的状态越来越不好,出现偏瘫,意识不清,神志模糊,经常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父母带着他找了很多医院,了解到他们几乎已没有选择,只有做手术这一条路。不做手术,他们的儿子会死;而做手术,风险极大,极有可能因为颅内大出血而下不了手术台。

等到经由介绍被送到第十人民医院的时候,这对淳朴但又面色凝重的父母对高亮说:“高医生,我们希望你能给他最后一个机会。不过我们也知道,这是很有风险的,任何不好的结果,我们都能承受。”

高亮个人资料,掘开高亮个人资料

“在沟通中,我看出了他们的坦诚和理解,我决定和他们一起冒一次风险。很多时候,我觉得医学上那些奇迹事件的发生,得感谢患者家属对医生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下,如果家属患得患失,不那么坦诚,那么对于一些风险很大的手术,医生可能就没有办法去挑战。”

患者住院后,高亮上为他做了血管造影,了解血供来源,同时做了充分的手术准备。那一天早上8点,他和同事们进了手术室。手术中神经高度紧张,因为肿瘤一碰就出血,他们一边拼命止血一边切除肿瘤,仅仅是一秒钟的放松都能带来大出血,而且旁边都是血管,必须小心翼翼。

展开全文

在这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中,时间过得很快。等到手术结束,走出手术室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五六点了。

手术很顺利,但术后还是发生了并发症,有颅内感染,并伴有肺炎。患者之后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治疗,才慢慢康复。前几周,他自己来到医院,到高亮的门诊处进行复诊。

这样的故事,似乎会让人相医学的“无所不能”。但真正在医学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会一再地表达,医学不是万能的。甚至他们看到了更多...意料不到。“很多手术很难,风险非常大,但却成功了,就像奇迹发生一样。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脑科问题都解决了,病人是万无一失,百分百安全的。”高亮在工作中,看到病人在手术后无法醒过来,或是本来看着并不严重的病人,却由于病情演变而突然死亡的。“生命可以非常顽强,也可以非常脆弱。顽强脆弱得都让你不敢想像。”

“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

在医生从医的过程中,有很多令人满足的事情发生,也有令人备感折磨的事情发生。

记得前年,送来一个病人。他在路上发生车祸,后脑部着地。

当时他神志清醒,看上去只是一些外伤,问题并不大。但是为防范颅内出血,脑压升高的危险,我建议家属,让患者做一个颅内压监测。家属犹豫不决,我说:那你们考虑一下,等十分钟后再给我答复。

做颅内压监测就是装上一个预警装置。就像水库的水满溢,过了黄色警戒线,逼近红色警戒线时,下游的村庄还风平浪静,但由于有警戒线,那就知道,朝着这趋势发展,某一时刻过红色警戒线,会淹没村庄,这时就要做些预防措施。

人体同样如此,脑压的变化先于患者的临床反应。当患者一下子出现呼吸停止,瞳孔变大等反应时,脑压力早已高过警戒线了。如果有监测,那么可能在患者清醒的时候,就会发现其脑压已经升高,此时,医生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脑压。

等到十分钟后,我再去询问家属意见时,家属回复,他们不准备进行颅内压监测,因为他们看到患者清醒着,认为问题并没有那么大。

由于颅内压监测是个有创检查,必须等到家属的同意才能进行,所以我也只能给予建议,而不能做决定。

几个小时后,本来清醒着的患者情况急剧恶化,一下子停止了呼吸,瞳孔散大。家属在旁边惊慌失措:“怎么一下子变这样了?”虽然我们进行了紧急抢救,但患者颅内失血过多,没有被救回来。

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医生,心里当然充满无奈。完全能避免的悲剧,却这样在我的面前发生了。

巴地看着病人在你面前死亡,最是无奈。有的病人,来的时候也是清醒的,突然就陷入昏迷,呼吸停止,就那么几分钟时间,在你面前陷入脑死亡,因为他颅内的动脉瘤突然破裂。这种事,不仅家属一下子无法接受,我们医护人员,也总是感到突然,感叹生命的脆弱。

能不能等到醒来的那一天

之前说了神经重症的病人,在手术之后,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康复,慢慢醒过来的故事。这样的事,对病人和家属来说,会喜极而泣,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也是极大的激励。

但现代医学并不是神话。也有病人,在我们的神经重症病房,躺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等到醒来的那一天,这是让我们最感到沮丧的时刻。

曾经有一名60多岁的病人,脑出血,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手术,并没有好转,转到我们医院,检查发现他颅内压力很高,水肿非常厉害。我们用了十八般武艺来治疗他颅内的压力和水肿,看上去有点效果。

但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系统。治疗手段在对脑部有效的时候,却对身体的其他脏器有副作用。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大脑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但身体的其他部位同样重要。在疾病转化过程中,如何来发挥某一项技术的治疗效应,又抑制该项技术的短板和缺陷,这是医护团队要做的事情。不过,疾病的发展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作为神经重症的监护病房,在综合监测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情况使用治疗手段,但还是敌不过严重的并发症。

每天查房的时候,家属总是满脸期待地问我们:医生,他怎么样?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期待着患者能醒来的那一天。

我们医护团队也拼劲了全力,期待着患者能醒来。但查房的情况并不乐观,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大脑情况在进步,但是全身脏器的情况在退步。最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不治身亡。

这样的故事如果在医生的从医生涯中发生得多,那会深深地打击医生的自信,会感到深深的沮丧,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都会减少,甚至,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

我们不会希望这样的故事一再发生,我们会想尽办法和疾病对抗,以此来获得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所以,我们始终是和病人及家属是坐在一条船上的。

医生简介

高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过神经外科急救和重症监护系统性培训。

高亮个人资料,掘开高亮个人资料

擅长:复杂颅脑外伤的手术和重症监测治疗、高难度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等。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来源:新闻晨报 11月19日 A11 顾筝《医述》

编辑 / 樊 蓉

主编 / 崔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