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地漫步在青石板上,松动的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不远处传来浓郁的印度香,望着琳琅满目的文人书画,牌匾楹联,依稀千年前的长安影像。闭目间暮然听见了朗朗书声,不觉红了眼眶。一座飘散着历史文化醇香的书院就静静坐落在这里,似乎在向你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清朝王杰个人资料,清朝名臣王杰

它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然而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尘往事,甚至也有人并未知道它的存在。

展开全文

清晨,从南门走来,寻着苍凄美的埙声,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在你面前伫立,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穿过书院门牌楼,沿着青石铺砌的街道东行,两旁尽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关中书院便“隐身”其中。如果不是伫立在街道北侧的一尊礼学大师冯从吾塑像,多数路过者也许会错过“他”身后的关中书院。一道铁门,隔出两个迥然的世界:门外步行街,游客如织、商业繁华;门内校园,清新静谧、古色古香。

今天的西安,高校众多,其中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大学等。而在此数百多年前,西安最著名的“高校”是关中书院。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关学大儒

自北宋张载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就形成一个理学派别,史称“关学”。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在当地深入人心。而关中书院的真正诞生则依赖于被称为“书院灵魂”的冯从吾。冯从吾是晚明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他最早与好友萧辉之、周淑远等在南门内宝庆寺讲学。在讲学的过程中,他既继承了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由于他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又曾居高位,一时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官吏。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万历三十七年,经地方官员出面,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当时从学者五千余人,世人尊称他为关西夫子,礼学大师。天启元年,冯从吾应召任左都御史,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政,他挺身而出行使御史职权,弹劾阉党,却受到魏党分子的迫害,冯从吾气愤之极继续回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后,魏忠贤权势日盛,全国均为他建立生祠,唯独陕西没有,这正是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设教的结果。天启六年,魏忠贤在陕党羽为迎合魏禁灭东林书院的旨意,派人捣毁关中书院,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掷之城隅”。冯从吾见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第二年便去世了,终年72岁。

关中书院创始人冯从吾塑像

塑像脚下的石头

清末关中书院师生

关中书院大门

历史的味道

走进飘摇在历史风雨中400多年的关中书院,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依然保存完好。一条主干道作为中轴线,将书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主体建筑如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严谨,典雅庄重。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书院一样,这种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结构,除了营造一种庄严、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角效应以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书院里随处可见的碑匾楹联,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这些弥足珍贵的楹联,院子里19棵种类不同,形态各异的古树,也是一大亮点。其中最古老的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这些古树为一代代的学子遮阴挡雨,这些建筑默默守望着书院的兴衰沉浮。

允执堂

泽园

院中古树

清朝王杰个人资料,清朝名臣王杰

暮鼓亭

千年古树

兄朝堂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再度修葺一新,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书院占地130多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已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在关中书院延绵几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其名人争至,桃李争辉,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著名学者周淑远、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曾在这里讲学。出身于此的名人难以计数:王杰,是清王朝开国后陕西省第一个状元;王鼎,道光年间任东阁大学士,追随林则徐为国尽忠;路德,被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嘉士。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公车上书,陕西籍参加者多达五十五人,其中大多数人曾就读于关中书院。

古色书院门

从关中书院走出,你会看到一条古色古香的文化街---书院门,书院门也因关中书院而得名。街内青石铺地,两侧店铺林立,粉墙青丽,楹联典雅,古朴敦厚。路边文萃阁、醉书轩、皓月宫等一百多家店铺争妍斗丽,出售各式碑帖拓片,名人字画,笔墨纸砚。红漆格子门半掩半开,门檐上垂着大大小小的湖笔,阳光透过古槐树折射在每一个路人的脸上。店铺老板品着香茗、半眯着眼,从来不急着吆喝,民间艺人挥墨作画、街前临帖,享受着这种陶冶情操和互相切磋技艺的生活,任凭时光恣意流淌。他们独立于城市的喧嚣之外,不卑不亢,淡然悠远。闲暇之余,约知己好友步而来,所有不开心的情绪都会落荒而逃。这时候,最好沏上一杯清茶,在树阴下的长椅上,看斑驳市井烟柳浮沉,一坐就是一个午后。

此为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

此为著名作家贾平凹所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年以来,生活在关中的人们,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一直信奉和传承的文化精神。即便关中书院几经废兴,几代传递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书院精神,却变成一种情怀,沉积在陕西文人的血液之中,延绵出一条不绝的文脉,深深融入在古城的一屋一舍、一砖一瓦中。我们依旧能触摸到它那千年沧桑的有力脉搏。而现今的西安文理教育学院也继续在这历经百年的老学堂里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为祖国培育和输送着无数大学生和优秀的人才,延续着它的生命,它的灵魂...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个

部分资料:网络等

让你的产品轻松走入百万网友身边

爱西安 耀生活

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