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寇在我冀中平原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处处血雨腥风,刚从太行山下来的游击队骨干、八路军侦察员冯志,奉上级指示,组建了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1958年,冯志根据抗日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8月22日,本报记者跟着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中“贾正”的原型贾正喜老人,前往邢台会面当年敌后武工队“郭小秃”的原型李振昌老人。两位老人说,从1943年分别后,两人已经72年没见面了。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王鑫

实习生李畅/文、杨舟/图

“郭小秃”原型身份得以证实

近几个月,河北省地矿局第十一地质队劳资处的工作人员刘伟在整理关于敌后武工队的资料时,发现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该单位的离休老干部李振昌就是小说《敌后武工队》里“郭小秃”的原型。

刘伟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寻找能够证明李振昌老人就是“郭小秃”的证据,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在保定市徐水县大因镇王庄村,还有一位武工队的老战士健在,他叫贾正喜,曾经是武工队的副队长,今年已经95岁了。

随后,刘伟便联系了保定市市委资料室的李志国主任,希望找到贾正喜老人,让两位老人在相隔72年后重新见面。

8月22日,当记者见到贾正喜老人时,提到“小秃”的名字,老人十分激动,在去往邢台的路上,贾老就给记者讲起了当年他们在武工队的日子。

记者到了邢台后,向地质大队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李振昌老人小名李伏子,因小时候受伤,头上少一块头发,所以外号叫“小秃”,直到1945年才改名为李振昌,经贾正喜老人证明,李振昌老人就是当年的“小秃”。

1

紧握的双手再也不愿分开

当天中午,记者和贾正喜老人来到了李振昌老人的家,李振昌老人早已站在楼梯口张望,等待着贾正喜老人的到来。当看到贾老的时候,李振昌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放下手里的拐杖,一手扶着楼梯,一手给贾正喜老人打招呼,一边招手还一边喊“哎哎哎,老战友”,“老战友,是你来了,是你看我来了”。李振昌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听说贾正喜要来,他一宿都没睡觉。

贾正喜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激动地走到了门口,见到72年未见的战友,两人眼中都泛起了泪花,饱经沧桑的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直到进了屋坐上了沙发,两人紧握的手也依然不愿意分开。

贾正喜老人摸了摸李振昌老人头上的疤,笑着说:“小秃,你这块头发是怎么也长不出来了。”时隔72年,贾正喜老人依然还记得当年武工队里那个年纪最小的、少一块头发的侦察员,摸他的头发时,还像哄小孩子一样,充满了怜爱和心疼。

贾正喜老人今年已95岁高龄,李振昌老人也有86岁了。两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因为年纪大了,两人都戴着助听器,虽然他们都不大能听清对方说话,但是并不影响两位老人时隔72年相见的喜悦。

展开全文

上一页

大家一起吃黑豆吃高粱

80后王建国个人资料,王建国个人信息

“你看,这是1943年我当侦察兵的时候,日本鬼子用枪打的。”李振昌老人撩起裤腿,指着腿上的枪伤说。说到这儿,贾正喜老人也撩起裤腿,撩起衣袖,开始数起了身上的伤口,“这是在乌庄受的伤,这是在戎官营受的伤,这是在小站王台子受的伤…”两位老英雄一边数着身上的伤口,一边谈起当年的战斗和生活往事。

80后王建国个人资料,王建国个人信息

忆起当年,贾正喜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当年冯志(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魏强的原型)是武工队的队长,自己是副队长,带领队员们战斗,跟队员们一起吃黑豆、吃高粱。他边讲述着他参加的战役,边摸着身上的伤口,就像展示着一枚枚珍贵的军功章。

“我去武工队的时候,还不到14岁,大家看我年纪小,就让我负责情报和侦察工作。”李振昌老人说。据老人回忆,那是1943年,他在一次站岗放哨时,武工队受到了鬼子的伏击,他腿上中枪负伤,暂时离开了武工队去养伤,后来就去了其他部队。也就是那时候他与贾正喜老人分开,直至72年后的今天才重新见到。

相约抗战胜利80周年见

因为时间受限,又考虑到两位老人的身体,当天下午16时左右,记者与贾正喜老人一起返程回保定,临别之际,贾正喜老人好像还有什么话要说,他腼腆地抿了抿嘴,搓着自己的衣角说:“分开70多年了,今天来这儿,就是为了看看你,抗日胜利70周年,这是庆祝的日子。”

李振昌老人握着贾正喜老人的手,怕他听不见,便在他耳边大声说:“我今天真高兴,我祝你健康长寿,活到100多!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咱们再见面!”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