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

始于初心 忠于奉献

——向检察机关扶贫一线的最美“第一书记”致敬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如何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共产党员,如何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

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如何在时代潮流中书写党和人民的满意答卷?

答曰:始于初心,忠于奉献!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视察指导工作,再次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

新使命催人奋进。一年来,山西省检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千秋伟业中。他们中,有一群特殊的党员,自觉担当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将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凝聚成一股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汇聚成撸起袖子加油干、誓让贫村焕新颜的共同信念,谱写出上下同心向贫困宣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人画卷。他们就是扶贫攻坚战线上的最美检察官——“第一书记”。

他们的美,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带着深情嘱托和庄严使命,全省检察机关“第一书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传承三晋儿女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伟大品格,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一心一意扎根农村,走百村、串千户、查民情、听民声、摸实情、找穷因、定富策,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立了坐标,找准了靶向,成为精准扶贫的“先锋队”。

他们的美,是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扶贫一线,全省检察机关“第一书记”坚定脱贫致富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熟悉政策、视野开阔的优势,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扶贫政策,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与培育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成色和质量,以工作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以工作责任感提升群众获得感,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展开全文

他们的美,是心系群众、甘于奉献。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省检察机关“第一书记”身体力行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事,带领当地群众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行动实践,成为深得基层干部群众信任的“领路人”。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欲更为气势磅礴。2018年是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全省检察机关将继续发挥“第一书记”的“头雁效应”,力争实现“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的长远的好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贡献检察力量。

本期,本刊记者走近全省检察机关部分“第一书记”,走进他们的扶贫岁月……

特刊回顾

扶贫一线的铿锵足迹

——全省检察机关选派“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小记

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屋顶的光伏装置照亮百姓心田、各类扶贫产业遍地开花、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系列部署,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扛起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几年来,从太行山麓到汾河两岸,从塞外明珠到河东大地,一批批“第一书记”扎根扶贫一线,无私奉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铿锵足迹。

(田间地头话生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贫困村“穷根子”久拔不掉,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首要任务。省检察院“第一书记”李哲在工作中,根据河津市米家湾村党员的地域分布情况,增加支部党小组数量,合理地重新分组,保证每个党小组11名成员,采用“地域+灵活”模式,真正做到了“把阵地建设向小组延伸、把阵地建在党小组上”,并在党小组中特别成立一组“突击队”,作为应急和预防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带动整体工作开展。运城市夏县检察院“第一书记”张高峰结合闫赵村的实际,总结探索出了“微平台、微承诺、微网格、微心愿、微服务”的“五微”党建工作法,调动了所有党员的积极性,使昔日的软弱涣散村一举跃升为党建明星村,并同支村委一班人实施了农村党建提质、集体经济提升、村级治理量化、生态家园美化、民生福祉优化为主要内容的“两提三化”五大工程,使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散乱的班子“拢”起来了、支部的威信树起来了、队伍的治理能力提起来了、“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了,他们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向群众传达党的政策)

千条理、万条理,脱贫致富是硬道理。精准选派,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就是想让他们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临汾市检察院 “第一书记”王增华发挥安泽县郎寨村的优势资源,把原来的羊场改为鸡场,搞起了养殖业,帮助村里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他还为村里维修了主要通道内的2座危险桥梁,铺设了2000米沙石路,为村民致富打通了渠道。同时,广大“第一书记”还充分发挥熟悉政策、视野开阔的优势,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扶贫政策,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走村入户了解情况)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广大“第一书记”牢固树立“教育第一”的理念,将教育与培训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同时关心和支持对贫困群众下一代的培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得长远的好事,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共同奔小康。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在各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都在带来“看得见的变化”。记者从省检察院了解到,长治市壶关县的五龙山乡33个自然村全部属于贫困村,2016年确认贫困户1768户4356人。其中,省检察院重点帮扶的9个贫困村分别是欢掌底、上内、五龙头、朝阳、刘寨、迎乐、西河南、向庄、南塔底。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除上内村、西河南村拟于今年整体脱贫外,其他7个村已全部整体脱贫。同时,在广大“第一书记”的集思广益下,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贫困群众离脱贫致富的目标越来越近……

(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修通一条路,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 扶贫路上,“第一书记”们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在这场攻坚战中,广大“第一书记”发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舍我其谁、知难而进的担当精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奏响了小康路上的最美乐章。

省院特刊

此心安处是家乡

做好一名“第一书记”、扶贫队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用心去感受百姓的冷暖,只有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地走进农村、走入农户、走进农民的心中,才能真实感受到“冒热气”的东西,才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这些基础上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帮助他们转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贫穷的思维方式,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省检察院 段鹏飞

段鹏飞是省检察院未检处的一名干警,2017年4月11日被选派到省检察院扶贫点成为一名扶贫队员,2017年7月11日,他临危受命兼任刘寨村“第一书记”,今年5月底,他又兼任刘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一年来的扶贫工作中,段鹏飞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同时,通过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紧紧依靠省检察院党组的大力支持,成立工作队扶贫超市,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运用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既富他们的口袋又富他们的脑袋。

段鹏飞和同事们深入到贫困户的家中细心了解他们的心事、难事、急事,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但他都当作大事来做,遇到不好办的或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段鹏飞都坚持一定要有回应,绝不放空炮无回音。有一次,段鹏飞和同事们在西河南村一次入户宣教扶贫政策中,得知一个贫困户家中有孩子在太原师范学院上学的事情,了解到她家的孩子没有享受到在校生活教育补贴,段鹏飞就与扶贫队长王振山现场办公,一同帮助她咨询有关情况,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大学生生活教育补贴的途径,该情况在第二天得以解决。

这些看起来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段鹏飞就是通过这么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取得了老乡们的信任和支持。走访中,段鹏飞了解到乡政府和村里都没有理发店,村民的理发只能到县城,除耽误时间不说,加上来回的路费需要三四十元,于是他就托朋友买了把推子,用他当年在部队学到的一技之长,与村民边拉家常边理发。后来了解到周边的几个村都有类似的情况,于是他就带着推子,走到哪里就理到哪里。

“段书记好,段书记是个好人”每每听到村民这么说,段鹏飞心里暖暖的,过去村民对他冷漠的态度消失了,怀疑的眼光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激之情和脸上灿烂的笑容。从此,段鹏飞也发生了变化,从机关到农村那种孤独感和陌生感渐渐消退,不论来自哪方面的落差感也在渐渐填平,因为他真正地感到村民开始信任他了。

如今的刘寨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从过去一个穷乡僻壤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绿水青山、蔬菜大棚种植连片、村民入住的小洋楼规划建设整齐有序,各种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的小康村。

看着这一年来的变化,段鹏飞信心满满。他说下一步将牢记省检察院党组的指示和院领导的嘱托,与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友们协助当地的党委、政府、村支两委一同发力,不论前方有多大困难,一如既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办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办不了小事就做点好事,坚决不做坏事,讲好那里的故事,将百姓所求所需之事,一天接着一天地干,一件接着一件地办下去,将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需求紧紧结合起来,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争做一名合格党员。

一年来,我始终立足工作,与群众共同接受脱贫攻坚工作的考验,锤炼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我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累了自身开展农村工作的一套经验和方法。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我认为农村“第一书记”要做好工作,必须在“情、实、绩”三方面下功夫,才能赢得农民群众认可,不辱使命。

——省检察院 张 克

张克是省检察院选派到壶关县五龙山乡欢掌底村的“第一书记”。

走出单位,进入农村,从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到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变了,工作角色也变了,工作任务重了,工作方法也得随之应变。

作为长期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年轻干部,张克对基层工作情况有着先天的了解不足,但是他并没有胆怯,初到欢掌底村就每天坚持深入田间地头,拿起锄头、卷起裤腿,真干实干,真正扎根下去向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经过半年时间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走遍了欢掌底村全部蔬菜种植大棚,协助村委完成了村建养鸡场鸡苗上架工作,详细掌握了村内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类等情况,既提高了自己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更拉近了和乡亲们的感情距离。

驻村以后,张克除了把自己真正置身于农村实践一线外,还始终把针对深度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放在首位,根据欢掌底村自然地理环境和群众居住情况,组织成立了由“第一书记”、村支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组成的入户帮扶工作组,分三个小组对村内三大片区的农户进行经常性帮扶工作。

工作之余,张克真心诚意地向大家学习,将自己真正融入到群众中,与村民的距离近了,也能够及时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时心里底数就更清楚了,工作思路也开阔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了。

欢掌底村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反季蔬菜种植、旱地蔬菜种植和玉米杂粮种植等传统项目。针对蔬菜种植,张克专门聘请农业种植专业能手对农户进行现场种植指导,积极联系附近农贸市场商家来村直接采购反季蔬菜,与蔬菜收购商家签订了定期收购协议,群众反映强烈的“种植成本高、技术含量低、销售渠道窄”的问题得到解决。

欢掌底村杂粮种植面积广、小米品质好,但销路一直得不到解决。张克就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与村支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努力开拓村上小米在太原的销售渠道。从2017年11月份至今,张克通过联系批发商、网络销售、朋友圈推广等途径,累积帮助村内群众销售黄小米和青小米共计两万余斤,实现经济收入10万余元。通过联系核桃收购和加工厂家,累计帮助村内销售干核桃一万多斤,实现经济收入7万余元。

如今的张克,已经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中,为欢掌底村脱贫致富努力工作。被问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时候,张克的回答直接了当,“干,干就行了,努力为老百姓增加收入,让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太原特刊

向下扎根 向上成长

在基层干工作一定要接地气,要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儿,把党的好政策一滴不留的传递到最基层百姓心中,不断增强百姓自身“造血”功能,使其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项目,尽快过上好日子。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打心里的认可,就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大褒奖。

——太原市检察院 张彦彪

杨兴村位于省会太原市东北方最偏远山区,距离阳曲县城35公里,海拔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量少,小气候特点明显,基础设施薄弱,扶贫工作十分艰巨。王保成便是杨兴村的一户典型贫困户。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家里孩子多,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家庭生活非常贫困。2015年底,王保成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2017年5月,太原市检察院检察长宁建新深入阳曲县杨兴村调研时,发现贫困户王保成一家6口人中,5个都没户口,其中一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因无户口不能上学时,当场表示要尽快解决王保成全家户口问题。

半年多的时间里,“第一书记”张彦彪和扶贫队员田立俊多次走访调查王保成家实际情况,深入驻地派出所了解这种特殊情况如何办理上户,并多次到省公安厅、市公安局、阳曲县妇幼保健院、山西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等单位咨询上户相关政策。终于,他们与山西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联系好亲子鉴定事宜。2017年12月7日,张彦彪和田立俊带领王保成一家6口人,前往山西医科大学医学鉴定中心做DNA亲子鉴定,并垫付7200元鉴定费用和300多元的午餐费。

本以为事情很快就能办好,但困难接踵而至。两个月后,王保成拿到DNA鉴定报告,到阳曲县妇幼保健院为4个孩子办理出生证明时,却被告知——按照电脑系统设置程序,孩子必须根据母亲在当地的户口办理。也就是说,要给孩子落户,必须先把母亲王申连的户口从四川泸州迁至杨兴村。

张彦彪和扶贫队员通过多次与杨兴派出所、王申连户籍所在地四川泸州市古蔺县龙山派出所、杨兴乡领导沟通协商办理具体细节。并派扶贫队员李腊梅(女)带领王保成妻子王申连远赴1500多公里外的古蔺县龙山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今年5月8日,通过大家一年多的辛苦奔波,终于解决了王保成一家多年梦寐以求的户口问题。王保成和妻子喜极而泣,拉着张彦彪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检察官,孩子上了户口,就能上学了!我们要脱贫,不给扶贫拖后腿!”

自2015年太原市检察院帮扶杨兴村以来,该村受益的不仅仅是王保成一家。“第一书记”张彦彪和扶贫队员们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根据杨兴村实际,筹资35万元,帮助杨兴村建设基础设施,积极为乡亲寻找脱贫路径。2016年,他们筹资110万元,帮助杨兴村成立了第一个集体经济产业——白龙山宝顺种养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有存栏肉牛53头,该项目将牛场收益的40%用于贫困人口分红,并对集体经济牛场进行折股量化,经公开公示程序,对全体村民和贫困户,按户到人进行了折股量化,使股民参与管理,利益共享,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筹资9万元,开展农户分户养殖,累计发放鸡苗9000只,并开展技术培训,“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为解决村民销售难的问题,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帮助销售鸡蛋1万余斤,直接为农户增收11万余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养鸡的积极性。

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有收入来源了,帮扶队员还同步帮助村民解决其他生活需求。考虑到村民料理红白事都在露天解决,简陋又不安全,队员们帮助杨兴村规范村规民约,并筹资两万余元,建成宽敞明亮的室内红白理事会礼堂,还出资添置炊具、餐具及餐桌椅。另外,帮扶队员还积极协调用人单位,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子女协调联系工作,鼓励贫困户劳动致富。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杨兴村的老百姓提起太原市检察院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检察官们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脱贫带头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全靠检察干部领导好、帮助好!”今年大年初七,杨兴村主任带领村两委人员亲自将一面“为民解忧,真情救助”的锦旗送到市检察院,表达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农村条件艰苦,但艰苦是最好的学校;基层工作很棘手,但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干部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学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淳朴善良的品质。从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的那一刻起,就决定要当好书记和镇长的参谋和助手,尽心尽责、踏踏实实的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号。

——太原市检察院 李华山

2017年9月,李华山响应太原市检察院的号召,到古交市镇城底镇协助工作。刚到镇城底镇,语言不通成为了阻挡在李华山面前的一个“拦路虎”。

“村里的农民讲话都是方言,镇里的干部开会时讲的多数也是方言,刚去时一句也听不懂。”李华山说。为了融入村民中间,他常常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找镇里的干部聊天,很快,他基本能够听懂大家说的话,工作中的交流也没有太大问题。语言关过了之后,他通过向办公室借镇里的有关介绍资料,拜访镇里的每一位班子成员,和镇里驻村干部座谈,利用村里干部到镇里开会办事的机会,积极和他们交流,很快掌握了镇里的基本情况。

在镇里,李华山分管综合治理、司法、信访维稳工作。到岗第3天,李华山就遇到一起镇里所辖的下雁门村一户村民因修建铁路占地补偿而引起的上访事件。为了稳住该村民的情绪,他在做村民工作的同时,积极向镇里汇报情况,请求镇里协调古交护路办、铁路公司、村里、上访村民开会,会上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各方进行沟通,最终使这一信访问题稳定在镇里。

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随时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按照两委换届工作方案,李华山负责4个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全镇换届选举时的信访维稳工作。换届选举时,李华山吃住在镇里,本来早晚接送孩子的任务,他只能拜托战友、老乡帮忙。在以前的工作、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换届选举工作的他,认真学习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要求,掌握流程和需要把握的时间节点,保证所指导村的换届选举流程严格按照规定一步步走,实现程序的公正。

古交市城家曲社区是全镇问题最多的社区,党员家族化严重,信访人员多,选民登记之日就有人在太原市政府上访,难度之大让他倍感压力。但他迎难而上,经大量走访调查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村里两届之前的主任康某要参加竞选,除了其家族支持其竞选之外,其他人员都不支持,但他当选后,其他人员会长期进行上访,其扬言如果当选不了就会制造麻烦,干扰社区正常工作。李华山将此情况向镇党委汇报后,镇党委决定让其和镇纪检书记做康某工作,经过与康某释法说理,最终,康某答应不参加此次竞选,并承诺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给新的社区两委出难题。从而保证了全镇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稳定有序进行,在古交市率先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大同特刊

山村遍开“幸福花”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持之以恒地把事情做细、做实,用质朴的爱心和热心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让每一位贫困人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同市检察院 王永恒

“以往群众想要办点事儿,那是两眼一抹黑,摸不到门找不到人;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扶贫工作档案袋,里面有干部爱心联系卡,脱贫计划等内容,家家挂着政策宣传牌,人人都有《民事代办服务指南》《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扶贫项目等宣传资料》,去哪办事?找谁办事?门儿清!”说起灵丘县石家田乡鹿沟村的变化,王永恒信心满满。

2015年8月,大同市检察院派“第一书记”王永恒进驻灵丘县石家田乡鹿沟村。还没来得及歇歇脚,他第一时间便开始走访党员和村民,力争了解每一户村民的真实情况,把村情吃透。通过走访,他发现村民虽然存在着一些悲观的心态,但都有良好的愿望。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单位帮扶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使贫困人口树立信心,战胜贫困,早日过上好日子。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要始终心系群众,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他们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王永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年来,他号召单位党员干部、社会扶贫团体、企业为帮扶村捐款捐物;每年联系大同卫生与健康协会,联合前往帮扶村进行大型义诊活动,医诊村民180人次,并发放常用药品共计1万余元,“七一”建党97周年来临之际,他协调原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院干部捐款12000元,院党组和处级以上干部到村对接帮扶,并把捐款逐户送到贫困户家庭。

一系列的帮扶活动温暖了百姓的心,百姓们也更加相信这位“检察官”。工作中,王永恒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壮大特色产业,拓展致富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群众增收。他利用政府扶贫政策,争取了扶贫项目基础建设资金共70多万元,修建了护村护耕坝528米;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0个;新建储水池一个,铺设管道1500米,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基本完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同时,争取了产业扶贫资金90万元,占地10亩,养猪700头,成立希源(养猪)专业合作社,采取“帮扶单位+贫困户+市场”捆绑式“半紧密”发展模式拓展销路市场,为村民销售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增收20万余元。

过去的贫困村种植玉米、杂粮等作物,村民收益少,经过思考,王永恒意识到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大家摆脱贫困,于是他带领村民们重点发展土豆、牛、羊、鸡等山地“种养业”,形成规模化。期间,部分村民由于担心销路问题,不愿意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他决定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为群众树立典范,支部书记董成、委员赵宽两人合伙率先种植了20亩土豆,当年受益。现全村家家户户规模化种植土豆,亩产平均达到了2500公斤,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种植热情。同时,全村现共养羊1200只、养牛68头、养鸡500只,养殖户每年可达收入3万左右,村民经济发展稳中有升,真正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吃了“定心丸”。我们要听从指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亲民、爱民,不折不扣地完成肩负的使命。

——大同市检察院 于 森

在灵丘盆地与山区的交接处有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山村,名叫下北罗村。这里可以用“七沟八梁一面坡”来形容,是典型的黄土高坡地貌,卯梁起伏,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却看到了一个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山村,民居、古迹错落有致,街道蜿蜒曲折、干净整洁,村民们闲暇时载歌载舞、自娱自乐,欢声笑语不断,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富有活力的美丽乡村图景。

来到这里的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山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令人称奇的变化?和村里的人交谈中可以很快得到答案,“这些都是精准扶贫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好生活啊!”

下北罗村是全乡的重点贫困村,2016年12月,“第一书记”于森刚来到这里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北罗虽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自然条件也比较落后,但也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从县城到空中大草原的旅游线路穿村而过,而且本村还有古庙、古民居,千年的松柏树等,如果能吸引一部分游客在村里停留,体验一下乡村民俗风情,购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吃农家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加强村里的基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于森将这一想法提了出来,经过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酝酿,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反复商讨,一个以乡村游带动全村发展的思路终于形成。几年间,在驻村工作队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村里先后修建了古寺庙、文昌阁,小广场、村文化综合大院,对村里的大街小巷进行整修。并计划下一步在村头修石拱桥,大街小巷用石头铺装恢复旧貌,沿街墙体用石头垒建,还要建戏台、民俗展览室等,着重体现乡村特色,吸引游客驻足游玩,体验淳朴善良的黄土高原人家风情。

下北罗村有农户484户1280人,劳动力600人,也是有名的贫困村,不少农民因依靠土地无法保障一家人正常生活开支,陷入贫困无法自拔。村党支部一班人与县、乡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单位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当地自然条件虽然较差,但土地面积大,“四荒”资源较多,如果能开发利用起来,发展种草养殖、小杂粮等产业,就能带动很多的贫困户增收致富。于是,他们经过与群众协商酝酿后,筛选了几个有市场前景的项目:由双丰合作社牵头发展养画眉驴产业,建一个养殖300头驴的标准化养殖场;发展杂粮产业,建设一个杂粮加工厂,着力打造杂粮品牌;发展有机大棚蔬菜产业,结合乡村游等旅游项目,配套农家乐餐饮服务等,使游客在看到农耕风采、田园风光的同时,享受农家美味带来的乐趣。

“省里、市里、县里、乡里的,甚至还有京城的人,走了一班又来了一班,看到这么多的人来到村里真心帮他们,我们心里暖暖的。”几年下来,村民对“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的努力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多年来,他们坚持吃住在村,不当“走读”干部,踏实驻村开展工作,制定出驻村扶贫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使结对帮扶开出了“幸福花”。

朔州特刊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

越是偏远贫穷的地区,越能磨炼一个人的心性,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让人有所成长。希望未来回忆人生时,今天所做的事情,是最值得骄傲的。

——右玉县检察院 孙嘉君

开会、检查、农忙、唠家常……一个个其乐融融的场景、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经常出现在右玉县检察院的微信群里。这是自2017年11月起,孙嘉君被县组织部下派到李达窑乡范家窑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每天分享的内容。在扶贫帮扶的路上,孙嘉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雷厉风行的作风,真情关怀的爱心全身心投入,立足实际真帮扶,紧盯项目促发展,为村民做了不少实事,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孙嘉君从未干过农村基层工作,对这项工作知之甚少。接到任命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做好帮扶工作?怎样才能让村民脱贫,更快走上致富路?为了拓宽思路,尽快投入工作,还未到村报到,孙嘉君就对范家窑村做了详细了解,并走访了好多乡镇,实地考察了多个扶贫项目,把每个可能在范家窑村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都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上任后,他已确立了工作思路,找到了适合范家窑村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范家窑村地处李达窑乡最偏远地区,山大沟多,可种土地不多,土壤贫瘠,庄稼广种薄收,村民以零星养牛羊为生。怎么才能结合现有资源条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孙嘉君苦思冥想,多次咨询林业、畜牧业、扶贫等部门后,觉得养牛大有可为。范家窑村虽然到处是山沟,但是山上草木茂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养牛,而村里原先就有农户通过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养牛,开展养牛产业扶贫有较为有利的条件。

思路定了,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农民种植的作为牛最基本饲草的草玉米没有储存的地方,经过几场雨雪后就会腐烂、变质、牛羊就没法食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上和畜牧部门联系,登记立项,找有关设计部门设计地窖图纸,并耐心为农民讲解争取其积极参与,现已选址规划建设,预计在今年冬天上冻前,农民的草玉米就能够青储入窖,全村所有牲畜的饲草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为了农民养牛产业走向正轨,他还联系了农技员,鼓励养殖户积极参加养殖培训,解决日常养殖问题。目前,范家窑的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在村期间,孙嘉君也十分关心村民的生活。范家窑全村26户人家,就有20户是贫困户,大部分贫困户都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孙嘉君自从去了范家窑村就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近距离交谈掌握村里情况。村里有几户年龄超过八十岁的单身老人,生活自理比较困难,他就时常去帮他们生火做饭;还有几户因孩子在外读书,妻子跟着陪读,男人在家干完农活还得自己动手做饭,他就把他们一起叫来,亲自为他们做饭吃;谁家孩子生病了,他会开车走近一个小时山路把他们送到医院。前段时间村里的光棍汉杨二旦生病了,却因忘记拿社保卡而办不了住院手续,眼看天色已晚,孙嘉君就把他带回自己家里先住下,待第二天取了社保卡办好住院手续后,才又把他送到医院住了院。因杨二旦只身一人,出院后仍未完全康复,还不能干活,孙嘉君就把活揽在肩上,并每天去照顾他,杨二旦高兴的说:“真是遇上亲人了!”

孙嘉君几乎每天都要到村民家中走一趟,去了解他们的困难。不到一年,村民家的狗都和他熟悉了,他去谁家,谁家的狗都不会咬他,村民们亲切叫他“狗不理的孙书记”。

(朔州市平鲁区检察院 董志坚)

“董书记真是个好人啊,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贫困户朱后两口子逢人便夸。老朱一家所说的董书记,是朔州市平鲁区检察院的一名普通检察官,双碾乡吴家窑村的第一书记董志坚。

2017年春,经组织选派董志坚到平鲁区双碾乡吴家窑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从未在农村工作过的城里人,他从受命之始就立下愚公志,收拾行李开始了下乡驻村生活。到达吴家窑村后,董志坚从解决班子思想问题,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手,他结合“两学一做”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召开动员会,统一村干部思想,树立村干部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并亲自上党课,给基层党员干部精神“补钙”,思想提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增强了吴家窑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他和两委班子成员这样讲:“给钱给物,不如建好党支部。班子稳,则全村稳,班子有活力,发展就有动力。”

为了贴近百姓,倾听心声,董志坚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和一起下乡的扶贫工作队员们每天到贫困户家里串门,与“亲戚们”促膝交谈,沟通感情,了解村民各家各户家庭成员情况、收入和大额支出、住房、教育、医保、致贫原因等,按照“扶贫先扶志、帮困不帮懒”的原则,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并向他们仔细讲解新农合医保、教育扶贫、危房改造、金融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等贫困户应享受的扶贫政策。

通过认真走访调研,董志坚针对该村实际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扶贫发展规划。工作中,他通过向乡里、区扶贫办积极争取,为吴家窑村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2组,通过并网发电,吴家窑村每年收入6000余元;依托双碾乡适宜发展养殖业的地域优势,在有效保护农村环境资源、自然植被的前提下,带领全村老百姓大力发展养殖业;多方寻求帮助,在区水利部门的支持下,为村里重新整修原来废弃的麻河,利用雨季自然蓄水,解决了村民牲畜饮水问题。在整治施工现场,老支书高钦不顾年迈体弱,也带头参加劳动,他说:“我们村多少年盼望的事情终于解决了,真是多亏了咱们的‘董书记’”。

吴家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后常年多病,其妻子是残疾,家里三个孩子只有一个成年在外打工,家庭缺劳动力,属于深度贫困,眼看已到春播季节,他只有“望田兴叹”。董志坚了解情况后,当即带领支部成员帮朱后家春播。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从头学起,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他真真正正的做了一回农民,村里的老人们惊讶地说:“我觉得你不是城里人,就是我们农村娃”。当前在村居住的80%是老人,他真正将大伙儿作为自己的亲人,四处搜集,将城里人闲置的衣物带回村里,给老人们发放。谁家老人孩子病了,他又是第一个知道,因为他的电话号码不仅写在了帮扶责任卡上,更写在了吴家窑村老百姓的心坎里。 本报综合

岁月如歌,初心不忘。精准扶贫、脱贫奔小康是一项事业,做好这项工作要下足“绣花功夫”,缝得密、织得细、走得稳,脱贫攻坚才能不留空白点,绣出来的全面小康锦绣宏图才能经的起历史检验。

——朔州市平鲁区检察院 董志坚

忻州特刊

暖了民心 收获真心

一年来的工作,我感到辛苦的同时更感到欣慰,作为一名党员,没有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和重托。

——忻州市检察院 闫建斌

2016年12月,闫建斌被派驻到神池县大严备乡六家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他认真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迅速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与乡村两级沟通协调,主动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泛运用政策机制,六家河村的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升,在脱贫的路上不断前进。

在驻村期间,闫建斌首先向村干部了解了村的基本情况,积极“入户串巷”,深入田间地头,按照当好政策宣传员、工作联络员、扶贫指导员、信息收集员、民生服务员“五员”要求,把“第一书记”驻村的目的意义向村民们进行了宣传,让百姓们打开心扉讲真言、说实话。

“第一书记”发挥好驻村帮扶作用,必须要有一套精准、科学、实效的工作方案。在一年多的“第一书记”生涯中,闫建斌正是按照规划设计,一步步让六家河村走出了“低谷”,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在具体的工作规划中,他在深入学习、走访调研、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将贫困群众脱贫、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加强作为中心任务,树立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决心,并付诸实践:扶贫期间他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9次,为农村党员讲党课,引导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支部成员了解政策、强化落实的能力,支部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闫建斌还立足脱贫攻坚的中心任务,逐一入户走访了所有村民,慰问贫困户、五保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贫困人民努力脱贫的内生动力。在闫建斌到任一年多的节点里,他帮助贫困户的百姓卖羊13只,卖出胡麻油500斤,帮助群众增收20000元;组织维修田间道路11条30多公里,维修通村桥涵三处,方便了群众增产增收。今年,六家河村被列入神池县整村移民搬迁计划,按照上级要求,闫建斌教育引导全村66户139人全部签订了搬迁协议,顺利完成了前期工作。

回想起来,在落实任务、开展工作时,闫建斌也曾遇到过乡亲们的不理解,甚至触及少数人利益,而无视甚至阻止“规划”方案的实施推进。对此,他选择用“以情动人”,用好“亲力亲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等“软手段”,才能“情化寒冰”,情动人心,才会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完成扶贫任务,实现脱贫目标。

实践证明,明确的思路、科学的规划,坚定地落实,使六家河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六家河村的乡亲们的收入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素质得到提高。贫穷正因大家的努力而改变,从六家河村乡亲们的笑容中,闫建斌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前所未有的职业尊荣感和成就感。

注重扶智、扶志,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是我希望改善的重点。

——忻州市检察院 安向东

白庙村位于大严备乡西北部,距神池县城33公里,距乡政府12公里,属建档立卡贫困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2016年底,安向东被组织选派为神池县大严备乡白庙村任“第一书记”,从市直机关的一名政法干警转变为农村基层“第一书记”,尽管也有思想准备,但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安向东还是感到了压力和责任。

面对村里的实际情况,安向东积极协调“三支队伍”和村“两委班子”一齐谋划,从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入手,通过党课教育、组织学习、座谈讨论、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提高了村两委和党员对脱贫攻坚工作意义的认识,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使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注重扶智、扶志,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在落实好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的生活保障政策的同时,如何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成为安向东重点考虑的问题。他和同事经过走访,认真思考后,决定从多方入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分析致贫原因和自己的特长,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

在村里,贫困户贾某因土地不多,不肯吃苦加上信息缺乏,生活过得不好,导致夫妻产生矛盾,妻子对他失望返回贵州老家。他不思己过,怨天尤人,学着赌钱,喝酒后撒酒疯,大家见了都躲着走,日子更加难过。去年春种时节,大家都忙着种地,贾某却在家睡大觉,一问才知道,卖胡麻的钱都输光了,想申请贷款因妻子带走了证件而不能,没钱买肥料,一生气不种地了。知道原因的安向东和几名村干部商量,帮助贾某筹借了买肥料的钱,并组织党员帮他抢种。通过大家的教育帮助,贫困户贾某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找到安向东表决心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去年,贾某还清了欠款,今年一开春,早早外出打工,抽空回来种了地,大家都觉得贾某像变了个人一样。

两年来,安向东通过与乡政府协调,帮2人找到了护林员的工作,1户养牛户扩大了养殖规模,3人免费参加技能培训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使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了种地之外的劳动收入。

吕梁特刊

无怨无悔扶贫心

让老百姓从一个行动、一件实事、一点细节中,真切感受到村“两委”班子的服务提升,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吕梁市检察院 赵 隆

2016年12月15日,赵隆第一天来到方山县圪洞镇后东旺坪村,因系中途调换“第一书记”,吕梁市检察院政治部专门做了全面交接,交接时领导的反复叮嘱让他记忆犹新。也就在那天,赵隆才突然感觉到了“第一书记”责任重大,如何圆满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当时的赵隆感到压力重重。

第二天清早,时任村支书曹海军找到赵隆,闲聊中问他:“你是打算全脱产还是半脱产,或者是走个过场?”赵隆不假思索地说:“我肯定全身心投入到咱村工作,吃住在村。”“为啥这么问?”村支书说:“全脱产有全脱产的做法,不脱产有不脱产的说法,但要让我们心里有数,从机关中选派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也有很多挂名的,来了还不如不来,啥也没给村里做就走了”。赵隆说:“您放心,我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沉下心来,给大伙儿干点实事。”

随后几天,曹海军每天陪赵隆熟悉工作,入户走访、查阅资料、学习政策、实地考察,还介绍该村一些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村内不稳定因素等一些具体问题,为了详细了解全村496户1386人每人享受的所有政策情况,赵隆与县里各个职能部门收集了政策款项给老百姓的拨付清单资料,经过三天三夜的整理汇总,形成了一份客观详实的数据。至2017年1月5日,赵隆走访完全村所有的群众,期间一直没有回家。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全村老百姓都知道村里来了一位“小赵书记”,村“两委”干部凡事都找赵隆共同商量,他的工作思路慢慢清晰了,干劲越来越足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赵隆深知,农村工作尤其脱贫攻坚工作仅凭一两个人是完不成的,必须抓好队伍建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就逐步发现了村里存在的问题:村“两委”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不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此,赵隆决定与每位村干部和党员同志进行深入谈话,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召开了该村十余年来第一个组织生活会,进行了职责分工,要求每位同志进行履职承诺,将承诺书张贴在公告公示栏,让老百姓进行监督,也可以放弃承诺提出辞职;健全党组织机构,划分了党小组,开展了“讲帮树”主题教育、党员义务结对帮扶活动;健全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规范党支部、村委会议事决策程序;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行村干部、党员定期学习培训。

2017年年底,村“两委”进行换届,老百姓参选热情高涨,都想为村里做一些事情,村民王海斌被选为村委委员,他说:“以前也能进村两委,但是不想参选,怕老百姓骂了,谁进村两委都得不到老百姓理解和支持,现在各项制度健全了,尤其是有“第一书记”在这下乡扶贫,老百姓也信任村两委了”,此次换届,经乡镇批准,村“两委”由原来6人扩增到10人。

目前每个村干部开会、学习都开始记笔记了,各类主题教育后都会写心得体会,有些甚至会操作电脑办公软件。老百姓看到了村干部作风的转变,也愿意和村“两委”打交道了,各项工作都能有序顺利进行。在赵隆的带领下,村干部和老百姓距离更近了。

检徽闪耀、使命召唤,有机会融入黄草林村脱贫、发展的洪流中锻炼自己、检验自己,是难得的一笔人生财富。在扶贫之路上,我将继续阔步前行、续写真情。

——吕梁市检察院 冯卫军

扶贫一年半,吕梁市检察院驻方山县圪洞镇黄草林村第一书记冯卫军体会了个中的各种酸甜苦辣,经历了与村干部磨合的阵痛,经历了起初做群众工作时的不得法,经历了政府部署工作和巡查检查互相掣肘的不适应。但是坚持下来,风雨过后见彩虹,赢得百姓信任便掌握了做好一切的关键。

在冯卫军心中“百姓事、无小事”,面对村里五保户刘贵锋母亲瘫痪在床,其本人由于幼时患过小儿麻痹,走路摇摆、无力重活,暂住村委院中,但是冬季取暖困难、生活质量差,冯卫军走访发现后及时协调村干部在危改房中挑选较好的向阳位置,垒炕垒灶、通水通电、建好临时厕所,并与其协商好条件具备后搬迁,一家人感激涕零,念着第一书记好、念着检察机关好。

村民刘修的妻子由于患病住院,耽误了政府组织的生存认证,被下掉低保怨气很大,冯卫军走访发现后迅速与村干部座谈了解实情,并督促尽快向相关部门说明情况,恢复待遇,之后在其督促下,刘修其的妻子恢复了低保待遇,心情舒畅了不少,不再抑郁在家,见人也有说有笑了。

冯卫军人实、话少,喜欢实干事、干实事。这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黄草林村办公通讯条件差,冯卫军跟检察院扶贫工作队反映,由单位斥资为村里架设播音喇叭,自改革开放后群众久违的广播又一次响起,组织开会、政策播放增加新手段。在单位支持下,制作大幅24项目扶贫惠民政策和产业政策版面在村委外墙张贴,进行常态化宣传。为保证政策宣传及时性,每次政府安排一出台,冯卫军便及时到户走访,将资料传递在群众手中,必要时详细讲解,让群众心中明白。

他总是将惠民事项组织落实的一丝不苟。2017年易地移民搬迁一期政策一出台,冯卫军迅速开会动员宣传,向群众周知消息,并安排、督促村干部与镇对接,具体组织贫困户做好报名、选房、完善手续等工作。群众顺利分房后,冯卫军带领村干部逐户走访,了解装潢进度和使用情况,群众满意度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督促村干部及时与镇沟通,做好善后工作。

黄草林村冬季供水困难,入冻前冯卫军便要求村干部巡查线路,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提早蓄水。开春解冻前,村内水源枯竭、外水不能调入、群众用水告急,冯卫军及时督促村干部组织拉水车送水入村,缓解了燃眉之急。进入春种后,冯卫军还多次与村干部巡查抽水线路,排查隐患,并谋划向县水利部门打报告进行彻底维修,解决问题。

黄草林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后,冯卫军日日巡查,与村干部们吃住在工地,啃着硬馒头、嚼着白面条、喝着稀米汤,督促工期、提醒质量、关注施工安全,为参与干活的村民和民工鼓劲加油,看着每一项工程拔地而起,逐步完善,冯卫军心中都不由为黄草林村民感到高兴。

晋中特刊

进百家门 知百家情 办百家事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确保落实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各项主要职责的同时,要让检察职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找到更多...进农村法治化建设的新思路。

——平遥县检察院 安晓铮

安洼村位于平遥县孟山乡南部,是平遥县检察院的定点帮扶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在册人口102户264人,长期在村里居住人口约35户60余人,无刑满释放人员,无社区矫正帮扶人员,有林地20000余亩。民风淳朴,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恶性事件,村支两委工作协调,思想统一,法治化建设环境整体上良好,无上访、闹访户。

“经过我的走访摸索,发现村子的法治化建设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村民对法律缺乏信仰,村干部对法律缺乏敬畏,安稳宁静的治安环境与法治化建设的落后程度极不相衬。”刚来不久,安晓铮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正是因为安洼村地处山区深处,人员流动十分闭塞,外来人口少,乡村宗族体系完整,村支两委干部均在村中有一定名望,村民服从性和执行性都很好,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安晓铮很快意识到,越是在这种环境下,法治化建设越紧迫。为了推进乡村法治化建设村,安晓铮在大小会议中不断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及时向党员干部讲法治主题的党课;帮扶责任人在走访入户进行政策宣讲的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对村民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地给予法律上的帮助。尤其是对土地承包、征地补偿、宅基地使用、劳动权益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多次给村民进行集体授课;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用法律切实为村民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了村民群众的法治信仰。

为了进一步拉进村民与法治化建设的距离,安晓铮和村委有机地把法治和村规民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村规民约在乡村法治化建设的协调作用。同时,通过检察监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自治能力,保障好、维护好村民自主管理农村事务的民主权利。

在安晓铮心中,推进乡村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把推进乡村法治化建设工作放到脱贫工作的重要位置,离开了坚定的法治基础,一切发展都失去了稳定的保障。“如何使检察职能更好地服务于贫困村的法治化建设,从而助力脱贫攻坚,稳固增收成果,是值得每一位‘第一书记’深思的问题。”安晓铮说道。

以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为宗旨,把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事作为最大的欣慰。既然担任了“第一书记”,就发挥自己的一切力量战斗吧,或许这就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太谷县检察院 孙晋峰

“我们要依靠村支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扎实奋斗;要积极联系群众,聆听群众呼声,正确决策;要通过宣传教育,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及时解难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今年4月13日,侯城乡马定夫村“第一书记”孙晋峰为侯城乡马定夫村全体党员上了一堂主题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争当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的党课。

说的是百姓自家的事、讲的是党性国策的理,话的是感同身受的情。马定夫村的党员和群众听得格外的认真,会上,全体党员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究马定夫村的发展大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战斗准备。

马定夫村位于太谷县侯城乡东庄片山区,地处偏僻,海拔高峻,沟壑纵横,和外界联系困难,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2016年,孙晋峰主动要求到马定夫村,在担任“第一书记”,他坚持身下心下,扎根基层农村一线,在一堂堂气氛热烈的党课中实践服务民生、锤炼党性。

在孙晋峰的努力下,马定夫村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谈起这位“第一书记”,村民们交口称赞。但村民们都不知道,这位孙书记有时其实是在“硬撑”。2014年,孙晋峰曾因心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他不仅不以自己患病为由而降低工作要求,反而倾尽了全部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孙晋峰常说。作为一名党员,他深刻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身边同志对党的认识、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他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时时刻刻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的光荣称号,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他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与同事相处时,也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闪耀发光。

阳泉特刊

一言一行尽温情

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挥洒汗水,亦苦亦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不亦快哉!

——阳泉市检察院 王 奇

(图片左一为王奇)

2017年9月,王奇被单位选派至平定县柏井镇企明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这个落后的村子走出贫困奔小康。接受任务后,他为了快速进入角色,积极向原任书记请教,参加阳泉市县两级举办的培训学习,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研究。通过学习思考,他清醒认识到“真扶贫、扶真贫”这六个字的分量是多么的重。

入村以后,王奇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严格服从县乡镇党委领导,带着对村民的深厚感情扎扎实实做好帮扶工作,吃住在村,同村支两委认真研究扶贫措施,立足村中实际状况,以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重点围绕巩固扶贫成效,找差距、想办法、抓落实。

王奇在工作中始终把“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高治理水平”职责牢记心间,积极走访入户,为村民宣讲扶贫政策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查看村民收支情况,了解村民困难需求,提供便民咨询,切实使村民满意领导放心。

企明村地处深山,自建村百年以来一直靠天吃水,每年干旱少雨的春季水窖往往见底,不仅农业灌溉无法满足,人畜吃水都成了难题。2016年,阳泉市检察院听民情,解民忧,帮助村子打了一眼深水井,解决了全村400多人的常年“吃水难”问题,并架设了一公里高压线路用以解决抽水用电问题。但由于资金跟不上,建设电缆工程费结算难,供电单位无法供电,井水看得见抽不上。没有水,制约村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村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自身“造血”能力更无从谈起。

在了解情况后,王奇把解决用电问题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任务。2018年5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阳泉市供电公司答应为企时村供电并减免了高压线路建设费用30余万元。看着呼呼往外冒的井水,王奇心里十分欣喜,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王奇说:“下一步,企明村将以肉猪养殖、柴鸡养殖、驴业养殖、大棚种植、引进酒厂等五大项目发展作为支柱产业,合理规划,有序发展,一项一项推进,真正把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企明村由脱贫到致富的转变。”

脚下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心中是可亲可爱的群众。我热爱这片土地,更爱亲人一般的乡亲。

——阳泉市郊区检察院 石玉栋

(图片左一为石玉栋)

2016年阳泉市郊区检察院院党组派遣石玉栋进驻旧街乡簸箕掌村开展扶贫工作。每天清晨,寂静的山间公路上最先出现的总是石玉栋的车,对于石玉栋来说,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坚持为百姓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以真情化解群众情绪,用智慧为百姓谋一条可发展的路子是他为自己制定的目标。

百姓上访的背后多数是不为人知的心酸,为了将村内信访稳定工作做到位,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石玉栋在村民多次集体上访事件中,主动作为,为百姓端一杯水,坐下来认真倾听村民上访的原因,百姓们的事情从没有小事,他总是想尽办法为群众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积极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如今,全村已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局面,百姓们越来越相信他,也愿意找他帮忙,百姓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脸上也露出会心的笑容。

贫穷,一直以来是限制百姓致富的绊脚石,为了改变眼前的现状,石玉栋深入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实际想法和困难,分析本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原因,边调查研究,边思考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思路。

借着村民搬迁后,种植土地该如何处置的问题,石玉栋提出了成立专业合作社(村民可流转土地、也可以土地入股)的思路。由于是新生事物,一开始村民们不了解、不积极,有的甚至根本不支持,他多次主持召开村民大会、积极宣传党的扶贫工作政策、到村民家入户开展思想帮扶,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2017年底,他成功申报成立了阳泉市簸箕掌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们终于有了一条专门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

为了使合作社能够运行通畅,石玉栋积极与帮扶单位主要领导、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商讨研究,明确了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提出向土地要效益的思路,准备增种一些有特色的经济农作物。经过多次到山西火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石玉栋发现黑枸杞、藜麦种植的种植条件和市场前景,非常适合簸箕掌村的自然条件。在向区委详细汇报并争取到积极支持后,他反复向村民宣传和介绍黑枸杞的优点,积极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在他和扶贫团队的努力下,黑枸杞项目顺利落地。

为了丰富簸箕掌村村民的业余生活,2018年在乡元宵节活动中,他与扶贫工作团队一起排练了一套健身球操。在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日子里,他带领表演队走街串巷,让全乡人民看到了支村两委班子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村民们喜笑颜开:“没想到扶贫的第一书记竟然这么接地气。”

簸箕掌村是一个只有69户136人的小村,但贫困人口却有53户118人占76.8%,为了帮助村民们尽快脱贫,石玉栋与工作队共同制定了两年内全部脱贫的多举措扶贫工作计划。他积极发挥村党支部作用,严格按照“八不进”原则,筛查清楚全村贫困户底数,在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制定户对户帮扶规划,在产业链上同步建立党的组织建设发展思路,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特色种养为依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专业优势。其次,新建水利灌溉、道路建设、排污沟修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适宜本村经济发展的农业项目,开展特色种植产业、果农经济、特色养殖和土地流转工作。

30年的从检之路,让石玉栋在扶贫路上更显沉稳,他说:“我热爱这片土地,一定尽我所能在扶贫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交给百姓一份满意的答卷。”

长治特刊

检察院王光辉个人资料,王光辉检察长对全州检察工作

检民同心奔小康

情系农村,情系农民,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是我的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

——武乡县检察院 任春生

武乡是革命老区,但也面临山大沟深,资源缺乏,经济落后的沉重负担,至今仍是国家贫困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受武乡县检察院的委派,任春生带着信念、责任和担当,出任检察院扶贫工作队队长。

从上任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带领着扶贫工作队成员走访贫困户。进村走访时,面对村的误解和不信任,他总会低下身子,耐住性子,和村民交心谈心;面对困难群众,他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扶贫政策时,总要针对性问到谁家有什么困难。在与群众的走访和互动中,他一心为民的真诚逐渐被村民感知,而这样的真心,也取得了群众对他的信任,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通过对村民的走访调研,他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建议,掌握了第一手扶贫资料,建立和完善了五个村扶贫基础信息档案,为检察院帮扶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乡县检察院所帮扶的五个村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绝大多数的贫困户都是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不多。山大坡深,受自然条件所限,容易受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户靠天吃饭情况严重。加上贫困人口不是常年有病、身体残疾、就是老弱孤寡、体力技术欠缺或者因学费养老等负担沉重导致贫困。特别是近年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价格走低,纯农业生产收入难以支撑村民日常生活开支,村级学校撤并后小学生进城上学等原因导致大多数年轻力壮的村民进城务工,留守村中的村民年老多病,使得产业脱贫困难重重。

检察院所帮扶的五个村,其中有四个村通村道路狭窄,坡大弯多,土路崎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着村民出行。任春生和所帮扶村党员干部商量,无数次跑发改局、交通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今年上级立项给姜井凹村、胡也沟村、五科村、西沟村以及大有村建设通村水泥路,现已经开工修路,明年村民出行问题就解决了,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出色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支持,检察院先后从经费中抽出20余万元,投入到帮扶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善,如今所帮扶的村都呈现出了整洁漂亮的面貌。2016年度任春生被武乡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7年,按照县委安排,任春生又去洪水镇西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刚一到任,他就扑下身子投入到工作中,先后完成了扶贫资料的整理、帮助村里填沟造地160余亩、改造办公设施、村民健身场所并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和种植合作社、畜禽养殖公司联系,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给村民落实就医优惠措施,他多次奔波村里、卫计局、医院,最终不但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用行动走进贫困户的心里,给予他们安慰和温暖,为他们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今年3月,由于县委对帮扶村进行变动,任春生又被委派到五科村担任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顾不上旅途劳顿,他到任后就与村委干部群众研究基本情况,制定脱贫措施,先后帮助开工建设五科到东良的通村道路、五科到果则沟水泥硬化路、果则沟饮水解困工程、16户危房改造工程、村级文化广场、村级卫生所新建工程、村级活动措施修建工程,极大地改变了五科村的基础设施,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他还帮助村民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梅杏种植和高接换优、增加豆角等经济作物种植,创造脱贫增收条件。

两年多来,任春生在扶贫攻坚中用行动诠释了老区人民的质朴,用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工作中廉洁自律,生活上抵制歪风邪气,做到踏实做人,明白做事。

——平顺县检察院 张建军

2017年9月,平顺县检察院张建军作为扶贫干部赴平顺县西沟乡青行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年来,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在青行头村两委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张建军严格履职尽责,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抓手,以为民扶贫帮困为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张建军到村里工作后,和村干部们一起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方针、路线,特别是涉农政策,深刻领会其内涵,积极参加市县组织举办的各类党建培训、精准扶贫业务培训。他还实地入户走访,向老干部请教,群众座谈,完成了对青行头村的全面了解工作,从而实现了从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到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转换。

工作中,张建军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健全和落实议事、学习、办事公开等各项制度,在发展党员、项目建设和低保评议等重大事项上严格以“四议两公开”步骤实施。通过一年的努力,该村有一名预备党员转正,党建工作特色明显,卓有成效,受到上级领导和县组织部的高度好评,并多次接受了国家、省、市、机关部门的检查,并予以充分肯定。2017年,青行头村党支部连续六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

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建军紧紧围绕改善村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开展工作。为此他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上报扶贫项目,全程参与每个项目的实施,做到项目精心预算,公开招标,并实施监督和审计核算。2017年,青行头村被评为县级“文明乡村”。

“下一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克服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多增加农村工作经验,在一些具体事情处理上多请教。并将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在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村支两委一道共同努力,把青行头村建设的更加美好!”张建军说。

晋城特刊

田间地头也有诗和远方

精准扶贫,说到底是要群众得实惠,长志气,学知识。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偏远乡村,从坐久了的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从茫然无措到与村民们打成一片,青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间锤炼升华,人生在扶贫攻坚战中熠熠闪光。谁说驻村书记是担沙填海,田间地头亦有诗和远方。

——晋城市检察院 郭少栋

2015年12月2日,对于郭少栋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他被派往沁水县土沃乡后马元村担任第一书记。而此时,距他预备党员转正后还不到一个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地知道,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在党干什么,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克服一切困难,走进了后马元村。

刚来到村里的他,并不被大家看好。一个白面书生,什么也不会,这是后马元村村民对他的最初印象。两年来,他坚持用情走访农户,用心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谋发展,多措并举做实事。现在的后马元村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民生改善有所提高,乡亲们对这位“脚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时常挂满汗珠”的第一书记很是认可。

后马元村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门路不多,班子结构老化……2016年,郭少栋以“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每月17号党日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了村干部的思想,树立了干事创业的信心。2016年5月,支部书记老卫因个人原因,向乡党委提出辞职,一时间,后马元村没有了“当家人”。在这种情况下,乡党委书记经过慎重考虑,提议郭少栋兼任支部书记。郭少栋义无反顾地接下了重担,暗地里给自己加油鼓劲。

很快,郭少栋就进入了角色。他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指导健全了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财务、重大事项公开,加强了村级“三资”监管力度,奠定了党建工作基础。同时,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多次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认真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五个一批”的总要求,对贫困户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做到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异地搬迁等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他的努力下,沁水县富泽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200栋日光温室大棚,通过承包、劳务、管理、补偿4种方式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脱贫致富;成立了六福养羊合作社,以资金折股量化分红,带动贫困户5户16人;沁水县合志泡沫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与24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带动帮扶合作意向协议;积极配合乡政府、信用社按时完成了“五位一体”小额贷款和贫困户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政策落实。同时,他协调县交通局在后马元到可封路段铺设水泥路1条,漫水桥1座,协调南阳洪谷至后马元、可封饮水工程管道过路耕地问题,真正解决了大棚种养植用水和后马元、高家、可封村人畜吃水问题;并和县文体局协调调配了3组健身器材,为后马元、阳茹、可封各安装一套,推动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一项项“福利”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可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

李拴林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他身体结实,是个壮劳力,可却整日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媳妇忍无可忍,终离他而去。郭少栋对他家很上心,每每看到李栓林不思悔改,把母亲辛苦种玉米的钱挥霍一空的时候就气不打一处来。李拴林第一句话就是“你给我点钱,我要弄家里的房子。”一次吃饭时,郭少栋碰到了李栓林,他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要钱。郭少栋没接他的话,而问他“你现在干什么工作?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每个月给家里母亲寄多少?”几句话让李拴林哑口无言。经过多次引导教育,李栓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掉坏毛病,重新做人。

“郭书记,你快来看看,他们在大队门口吵起来了!”去年冬天,晚上12点左右,郭少栋刚睡下没多久,就接到这样一通电话。他急忙赶过去,发现原来是两个村民因经济纠纷吵起来了,僵持了1个多小时,他把双方都叫到宿舍,把负责矛盾调节的副村长也叫了过来,耐心地调解,直到凌晨3点,双方才达成一致意见离去。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但他总是悉心化解矛盾,用真情和真心去暖化人心。用他的话来说:“看到群众一张张憨厚的笑脸和村里的变化,想想能在有限的工作生涯里,能为群众尽一份绵薄之力,心里踏实、舒畅。”

当初,决定到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周围有人说,农村那么苦谁愿意去。如今,看到村民们意气风发的精神头、看到村里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村民的认可和热情,我觉得这工作没白干。

——晋城市检察院 王里马

2017年9月2日,王里马被泽州县检察院派驻泽州县柳树口镇北坡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间不久,在北坡村村民眼中,自打这位第一书记驻村后,村里就好消息不断。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对全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到村后,王里马发现原班子作风不实,有不团结的倾向,村委办公地短缺,无论从软件,硬件设施上都不利于开展党建工作。2018年初村两委换届后,他积极与驻村工作队和镇两委主干协商,决定将村办公地搬迁到原村小学教室办公,投资5万余元,改善硬件设施,坚持学习和议会制度,狠抓班子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深化和规范党务、财务公开,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对村里党员实行民主管理,着力规范村级干部队伍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驻村以来,王里马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了解到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村里有23名党员,41户贫困户,通过走访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情况。不仅如此,他对非贫困户的情况也全面掌握,做到了心中有数。“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得融入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王里马总结的工作经验。村民们对王里马也是赞誉有加:“这个书记可不是来走过场的,他人到了、心到了、工作也到了。”

2018年新年后,王里马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积极配合,和民政局申请投资了10万元,用于改建村原小学的部分房子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村里老年人提供学习、健身、娱乐场所,此举得到群众的赞誉和拥护。目前。此项目通过村里的精心安排施工计划,工程已接近尾声,预计7月底可投入使用,可解决40多名老人吃饭,20名老人休息的问题。同时,王里马还是群众间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农村邻里在生产、生活中不免相互发生矛盾时,他总能及时排查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精准扶贫营造良好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还将为村两委改建党务活动中心;为村里办一产业项目,在经济上实现破零计划;在旅游开发上有新的发展……”说起接下来的计划,王里马信心满满。

临汾特刊

扶贫路上 真情浇筑

以村为家,踏踏实实为村里办实事,尽心竭力为村民谋富路,让集体经济破零,首先干部的思想需要先破零,群众要脱贫致富,干部就必须干出样子来,成绩说话,才能践行 “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

——临汾市检察院 王增华

王增华,是临汾市检察院警务处副处长, 2015年8月18日,50岁的他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平川来到依山傍水的郎寨村,开始了他“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涯。

检察院王光辉个人资料,王光辉检察长对全州检察工作

踏进村子以后,王增华开始走田间、访农户、深入与两委班子交流。他了解到,郎寨村有郎寨、高领、西里3个自然村组织,村民445户、1060口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有近百户群众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里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增收渠道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功能弱化。这些情况让他心里沉甸甸的。

面对困难,作为经历16年军旅生涯的退伍军人,生命中没有“退缩”二字。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小山村的落后面貌,不能蜻蜓点水,做一个匆匆的过客,必须以村为家,把根须深深地扎进这片热土。

在走访中,他了解到西里自然村由于地质条件因素,一直以来,部分村民享受不到自来水,意见很大,“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其他自然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王增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解村民喝井水且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他多方奔走,积极与本单位、县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共筹措资金10万元,重整规划建设该村自来水水源地,维修改造全村自来水管网,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1000多人全部用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喝到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村民们高兴地合不拢嘴。西李村的王国正激动地说:“我们能喝上放心的自来水,这真要感谢咱们的王书记啊!”郎寨村的路灯由于设施老化,每到夜晚,忽亮忽暗,故障不断,村民出行深一脚、浅一脚,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多方联系、四处协调,在电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全村所有的路灯进行了升级改造,照亮了山村的夜晚。

在群众家串门的时候,一位农妇的话语拨动了他的心弦:“咱村里人也想像城里人一样跳跳舞、唱唱歌,时尚一把,王书记能不能帮咱修个广场。”王增华与村“两委”进行研究,经过合理规划,筹资15万元,新修了一处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看到大家锻炼身体、唱歌、跳舞,王增华笑了。

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王增华还维修了村里主要通道内的2座危险桥涵,铺设了2000米沙石路;他心系学子,先后为郎寨村8名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争取到每人3000元的助学资金;他扶贫助困,筹资3万元对郎寨村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五保户和贫困户进行慰问……

入驻扶贫村期间,王增华住在村里,干在村里,郎寨村的一草一木,一桥一路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与汗水,郎寨村的群众也真正把他当做了自己人。

以前村民出门就爬沟,吃水要排队,住的是破窑洞,一年只能在庄稼地里扒拉点收入,现在好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灶房,村民生活方便了,我的心才能踏实,下一步,我将带领百姓实现村容美、村民富、产业兴、支部强的目标。

————翼城县检察院 贾元昌

“党的政策就是好,贾书记真是我们致富的带头人……”提到翼城县检察院员额检察官贾元昌,王虎村村民郭相贵连竖大拇指。说起王虎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要从2015年7月份翼城县检察院贾元昌到王虎村担任“第一书记”说起。

初到王虎村,贾元昌两眼一抹黑,什么情况也不了解。他首先利用20天的时间对全村村民进行走访坐谈,户户见面、家家谈心,还手绘了每户的方位并标注了家庭基本情况。通过走访,发现王虎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村集体没有固定收益、村民人畜吃水困难、低保不能正常评定、多年未发展新党员、个别村民家庭生活困难……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棘手,一个比一个迫切,都摆在了新当任第一书记的贾元昌面前。

王虎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面积小、设备短缺,就连正常的看电视学习都要到村委会附近的老党员家里去看。贾元昌积极向检察院党组、王庄乡党委反映,利用党建经费很快为王虎村配备了电视机、办公桌椅,同时协助村里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日活动、发展党员等制度,并积极组织落实,促使王虎村党建工作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针对村党员活动室面积不达标的问题,贾元昌又多次与王庄乡党委、县委组织部沟通协调,争取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新的党员活动室从图纸的设计到立项,他全程参与,多方协调,改建工作很快就开工建设,1个多月的时间,投资16.6万元的170平米高质量的党员活动室建成。

坡地多,光照时间长是村子的优势,贾元昌在临汾市组织的第一书记培训会上得知国家有光伏扶贫的项目后,就积极向相关单位申报。从开会研究立项到招标开工建设,他不知道跑了多少趟、费了多少口舌;为了能买到既便宜效能还好的设备,他上网查、实地看,多方了解,对光伏设备的厂家、型号了如指掌;平整场地时,他坚守在工地,脸晒黑了,嗓子累哑了;场地东南角有棵老柿子树,为了光伏板光照更充分,贾元昌到郭大娘家去了有几十次,这次没说成,下次再去说,,最终做通了郭大娘的工作。“为这个光伏发电项目,鞋底都快磨破了”。“贾书记也是为了王虎村集体,我现在都知道光伏电站并网后村集体每年大概能收入好几万元,他是为我们在谋利。”郭大娘说。2017年底,投资77万元的王虎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在王虎村的中间有一块打麦场,因为现在机械收割打麦场就闲置了,村里多个养殖户把牛拴在那里晒太阳,打麦场成了晒牛场,牛粪成堆苍蝇成群。如何有效利用闲置打麦场又不影响环境卫生,成了那段时间贾元昌思考最多的事情。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过村民自筹部分资金,他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将晒牛场建成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新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每晚固定时间都有广场舞表演,如今这里更是成了王虎村民休闲消暑聊天的乐园。

运城特刊

奋力闯出幸福路

精准扶贫要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就必须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个工作核心,瞄准靶心,重点突破,解决好群众增收困难的问题,在扶贫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既是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运城市检察院 侯克杰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侯克杰深埋心中的信念。侯克杰是运城市检察院派驻到闻喜县郭家庄镇王家庄村的第一书记。他所帮扶的王家庄村,自然条件比较差,大部分耕地为丘岭旱地,制约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侯克杰将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等民生问题,作为帮扶的切入点,做到扶贫先扶智,扶贫先解困。他先是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看望慰问特困群众的同时,重点慰问了2名贫困大学生,赠送爱心救助款、捐献衣物等生活用品,然后利用扶贫资金3万元,完成了王家庄村级文化大院修缮工程,保障了全村人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村级卫生室建设,新建房屋4间80平米,解决村民就近医疗的需求,并为王家庄村9户40位村民解决了住房安全隐患,争取易地搬迁项目补贴200余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既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群众最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侯克杰集中人力财力精力进行重点落实。他最先落实的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经多方努力、协调,王家庄村6公里巷道硬化工程已经列入2018年工程规划。道路变得通畅,饮水也是百姓所关心的大问题,侯克杰紧接着完成了饮水工程修缮项目,通过与水务部门积极协调,为王家庄村争取了9.63万元,新建大口井,并配套维修蓄水池1座,架设泵管400米,铺设饮水管300米,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扶贫脱贫,关键是要增强“造血”功能,充分发挥支村“两委”干部“领头雁”作用。侯克杰积极动员、组织、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工作中,他进一步加大了村组干部教育培训及日常管理,完善了自治机制,培养出后备干部1名,调整小组干部2名,努力使村组干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擎旗手”“排头兵”“急先锋”。

如今,侯克杰所帮扶的王家庄村,已顺利接受省里的评估验收,顺利完成了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任务。他表示,今后还将按照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抓好脱贫攻坚后续帮扶及巩固提升工作,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有着怎样的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色彩。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毕生追求。在扶贫工作中也应该树立一种信念,将精准贯穿脱贫攻坚战始终,落实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我们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运城市检察院 马 玉

马玉是运城市检察院选派到闻喜县张樊村的第一书记,在驻村扶贫的过程中,他边工作边思考:脱贫攻坚、振兴乡村,贵在落实,落实的前提是精准。

在他看来,扶贫工作的最大难点是:远离单位单兵作战;最大的优势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所在单位作坚强的后盾。他说,打好扶贫攻坚战,要做到情感上爱农,对农业、农村、农民要有感情,带着感情去扶贫;实践上学农,农村是大学校,农业是科学,农民是老师。因此,应该沉下身、静下心,学好扶贫本领,增长治村能力。

扶贫工作要对扶贫有精准设计。在马玉看来,推动乡村振兴,说到底是助农村所要,帮农业所求,解农民所难。帮什么,怎么帮,每一个人都要立足个人才能、单位所能、社会所能,去设计谋划、去协调助力。“扶贫工作要对情况有准确了解,包括集体的、个体的,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成员的,上学的、就业的,看病的、低保的,留守的、外出的,党员的、非党员的等等。”马玉表示。总之,为了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都应尽其所知、帮其所能,可大为可小为,但不能无所作为。同时要对未来有准确目标,要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始终,落实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这才是作为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在近年来的扶贫工作中,马玉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农村,为贫困家庭带去希望:贫困户陈金师患有冠心病,无法在外打工,依靠农业收入脱贫困难。在马玉与同事的帮助下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养蜂28箱,纯天然的枣花蜂蜜出产了近700余斤,短短两个月就销售一空,增加收入万余元。马玉将此事作为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帮扶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工作中,凡是贫困户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件件有回应:后岭条自然村水井水量难以满足日常饮水需要,在马玉和同事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短短1个多月,就为后岭条自然村改造了1口大口井,并修建了1个蓄水他,可以灌溉几十亩山楂,有效带动村民脱贫。

每一件为百姓做的小事,在马玉心中都计划过无数遍,只有将精准扶贫贯穿脱贫攻坚战的始终,落实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百姓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铁检特刊

沉下身子 奉献青春

要想干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才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临汾铁路运输检察院 卢 明

2018年4月底,听说省检察院有扶贫任务的卢明第一时间报了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克服自身的病痛和诸多或大或小的困难,选择到基层,那个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的意志。经过考核,他如愿成为省检察院十八名扶贫干部之一。

5月8日,卢明驾车来到长治市壶关县五龙山乡五龙头村省检察院扶贫工作队驻地,省检察院扶贫工作队王军队长和老队员们热情的欢迎让初来乍到的卢明心中暖暖的。他的加入,无疑为扶贫的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扶贫队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在随后开的战前动员会上,卢明和全体老队员一致表示,要坚决完成省检察院下达的扶贫攻坚任务,为党徽争光!

眨眼的功夫,在扶贫工作队已有月余。他作为一名新队员,在时间紧、任务重、新老队员交接不完善的情况下,卢明虚心向老队员请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尽快使自己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在熟悉扶贫工作中,卢明了解到省检察院在五龙头村为脱贫建了一座养鸡场和15个大棚,在为解决鸡场经营收益问题中,他多次跑乡政府、县里,咨询鸡场老板鸡苗价格、季节市场价格涨浮、鸡的养殖饲料和环境等情况,为鸡场解决经营管理问题;解决村民们关于大棚承包的问题时,他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筹划和讨论修缮大棚的事项,并通过协助村干部,动员、融合村民力量,修复、换膜、加固,最终完成了大棚修复工作,准备在具备耕种的条件下及时出租。然而棘手的问题却接踵而来,在本村无人承包的情况下,卢明只好通过多方动员,最终由本村以外的人员承包了所有大棚。养鸡场和大棚不仅为五龙头村增加了经济来源,而且为贫困户提供了务工机会,确保收入稳步提升,真正让百姓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在卢明眼中,驻村扶贫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引导者,贫困群众对其抱有殷切的期望。但扶贫面临工作任务量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驻村时间长等困难,更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需要扶贫双方有坚强的信心。他的心中始终牢记着一个信念,只有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心,才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2018年5月,我初次接到扶贫工作任务,那种激动、迷茫、复杂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更作为一名合格党员,我深知责任重大,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新时代下的年轻干警,要肩负责任,勇担党徽赋予的神圣使命,扎根基层,奉献自己!

——太原铁路运输检察分院 赵 将

赵将所帮扶的村是壶关县五龙山乡南塔底村,这是所包对口扶贫村中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个村,全村126户人,在册登记65户贫困人口,全村没有村集体产业,入村出村要经过一个将近一公里的巨大陡坡,2017年才刚刚修好进村硬化道路,村民中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村内只有老人和尚未入学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村情,赵将和其他扶贫队员以村为家,在村委垒灶做饭,进村入户,认真了解每一家每一户的具体致贫原因,比对在册登记信息,这样的入户经常就要大半天,同时,他还要宣传各方面扶贫政策,从医疗、住房、教育、养老、农业补贴等方面,蹲在村头和村民话家常聊生活。

从了解到熟悉,与村民从陌生到贴近,一月有余,许多村民便对赵将这个刚来的扶贫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塔底村一位五保户叫宋有则,他生病卧床已将近三年之久,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侄女照顾其生活。赵将和他的同事们在知晓该情况之后,立即联系村委会干部,多次前往看望,为宋有则带去丝丝温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天天提高群众满意度,帮助困难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些小事加起来,时间长了也能有个小飞跃。”赵将常这样说。

时间飞快,已经把南塔底村当做自己家的赵将,原本飘忽不定的心情也逐渐安定下来。在每一个伴着犬吠的夜晚,狗的叫声让村里的夜晚显得更加寂静,夜的静让赵将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他一天所做的工作,久而久之,写作成为赵将来村里后养成的好习惯。

赵将坚持写作,记录扶贫工作,既是宣传,也算作他给自己未来两年生活进行的记录。他渐渐明白,在检察院中他的工作是为维护司法公正,而在村内,与村民打交道的日子,同样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相较于在机关单位的工作而言,基层扶贫任务更加凸显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因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在初任工作之际便有这样的机会去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了解最底层的中国老百姓,这样的经历他自知弥足珍贵。

身为90后的他,在村里的生活似乎很单调,没有城市的霓虹与热闹,但他却在太行山的群山中发现了生活的美,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意义,更将自身的无限精力投身到了脱贫攻坚当中,工作从不懈怠。新时代下的年轻干警,必将肩负责任,勇担党徽赋予的神圣使命,扎根基层,奉献自己!

-END-

编辑: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