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已近尾声,众多人物粉墨登场后又悉数落幕,其中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秦国宰相张仪,被燕国重用的绝世才子苏秦,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历史上,二人不仅是老相识,更是同出一门的师兄弟,一个连横,一个合纵,在秦国和六国之间纵横捭阖,成就了千古传奇。

>>>麒麟品读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七国就是处在“合纵”与“连横”之间的对抗和较量的漩涡中,或为扩张,或为自保,人类生存之道的哲学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当初,魏国在与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之时,由于战略战术的失误,失利于陵之战,失去了超级国的地位,不能再和齐国对抗了,只能退居二流国家。而秦国,经商鞅变法,由西陲小国一跃成为有实力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当时的战国形成了秦、齐两极争霸的局面,而韩、魏、赵、燕、楚五国只能夹在秦、齐国之间,或与秦国“连横”攻击它国,或与其他几国合“合纵”以求自保。各国之间交相呼应、互相制衡,局势达到了高度平衡的状态。强大的秦国虽有一统山河之志,却无力打破当时这种平衡的局面,其东扩之路遇到了瓶颈时期。韩、魏、赵国东邻齐国,西靠强秦,为求自保提出了“合纵”,而秦国为求东扩提出了“连横”。“合纵”、“连横”这两个联合作战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被纵横家提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制定和实施这两个战略方案的,都曾师从于鬼谷先生,“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

展开全文

“合纵”与“连横”战略是一种典型的冷战思维,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主义的高度看,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由精英之士个人推动实现的外交大战略。

根据《史记》的记载,张仪这个人早期的人生之路走得并不如意。

他跟公孙衍一样,也是魏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穷。因为出身卑微,张仪没有得到魏惠王的赏识,就跑到楚国,投奔到时任楚国宰相的昭阳门下。有一次举行宴会,昭阳把楚王赏赐的一块美玉掏出来,向大家显摆。门客们争相传看,传过来传过去,赞赏之声不绝于耳,可是玉没了!

谁这么大胆子,敢在宰相眼皮子底下浑水摸鱼?

由于当时没有监控摄像头,无法立此存照,门客们只能通过推理来破案。说来也好笑,那个推理逻辑真很荒唐,要么看长相,要么看贫富。宰相门下的人,应该没有长得贼眉鼠眼的,所以大家一致断定:谁穷就是谁干的!在这些门客当中,要比穷的话,谁都比不过张仪,所以张仪稀里糊涂地就被抓了起来,被看管人员严刑拷打。

张仪本来就是被冤枉的,加上他还有点知识分子的“臭脾气”,打死也不承认。毕竟没有真凭实据,负责此案的昭阳也怕整出人命来不好向楚王交待,最后只有不了了之,把张仪打个半死就给放出来了。

遍体鳞伤的张仪回到家中,他老婆也有意思,一见面就问他:你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以往都是周游列国骗吃骗喝,今天怎么混成这个德性?

张仪没有回答,而是嘻皮笑脸地反问道:“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婆说“在”。张仪这下放心了,并说这就足够了。伤愈之后,张仪带着那个自己的宝贝舌头离开了楚国。

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谋事,但要想得到重用,就得先把公孙衍拱走。初来乍到,张仪就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对秦惠文王说:如今的魏国四面受敌,大家都在“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公孙衍倒好,让您老人家放着魏国这盘大餐不吃,去打西面的什么游牧地方。大家在中原吃“龙虾鲍鱼”,公孙衍却让您到野地里练长跑,他这不是别有用心是什么?

张仪还说,公孙衍这家伙,毕竟是魏国人,表面上给秦国服务,内心还是家乡情结难断,所以要帮着魏国人说话,他这是典型的“顾私利而忘公义”的家伙。

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话,如梦方醒,原来一直被公孙衍这个混账东西耍了啊!秦惠文王当即任命张仪为客卿,并作为自己的“智囊团”骨干,从此疏远了公孙衍。

公元前328年,张仪随公子华讨伐魏国,在蒲阳取得重大胜利,逼着魏国老老实实地割让了上郡的十五个县,进一步蚕食魏国土地。同年,秦惠文王设立宰相之职,由张仪担任。曾经声名显赫的公孙衍哪里受得了这一“窝囊气”,一气之下拍屁股走人,灰溜溜地回到魏国。

张仪是主张“连横”的,也就是说,他这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帮着秦国攻打其他国家,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故国——魏国。那时候各国的游侠人士很多,这些人满世界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至于服务的是不是自己的故国,并不重要。单从这个方面来看,这帮人颇有点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味儿,不管给谁服务,只要给高薪都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当时,战国七雄的态势是这样的:

秦国:制服楚国,威慑三晋,综合国力急剧膨胀,成为第一军事强国。

齐国:多年与楚国、秦国征战,武力强大,经济发展平稳,是仅次于秦国的军事强国。

赵国:是秦国的盟友,经过“胡服骑射” ,军事实力大增,但战略意图主要集中在吃掉中山国。

武静平个人资料,刘湘平海南师范大学

燕国:邹衍、乐毅正在进行大规模变法,医治战争创伤,外交上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

魏国:由于地处中原腹地,是秦、齐争霸的直接受害者,尤其秦国对它的威胁更大。

武静平个人资料,刘湘平海南师范大学

韩国:比魏国更惨一点。

楚国:刚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生活不能自理,正在养伤恢复之时。在整个“合纵”、“连横”的较量中,有过波澜壮阔,有过风平浪静,各种各样的较量从未停止过。有时候各国一直在僵持着、胶着着,凭的不仅仅军事实力,还有纵横家们力挽狂澜的卓越智慧,“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便是对当时纵横家们的最好写照。

公元前318年,被气到魏国的公孙衍实在难以咽下秦惠文王、张仪之辱,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国,由楚怀王牵头,任纵约长。

联军实际只有魏、赵、韩三国参加,并在函谷关被秦国击败。第二年,他不服气地再次攻秦,结果又失败了。

公元前313年,秦国联合韩、魏国,与齐、楚、宋国作战。秦国利用魏国挡住了齐、宋的攻势,迅速出师帮助魏国反击到濮水,虏齐将声子。秦军又在丹阳大败楚军。次年秦楚战于蓝田,韩、魏袭击楚国后方,迫使楚国撤兵。

公元前303至前299年,齐国挟韩、魏国攻楚国,在垂沙之役中大胜楚军,杀其将唐蔑,攻占了楚国宛、叶以北的大片领土。

公元前298至前296年,齐国与韩、魏国联军大举攻秦,初破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并归还以前侵占的韩、魏两国的河外、封陵、武遂等地。

公元前288至前287年,齐国主持五国讨伐秦国。迫于其声势,秦国未敢应战,再次退还给三晋之地,以求息兵。宋国也被齐国灭亡。

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公元前285至前284年,秦国得到韩、魏国的附从,出兵攻占齐国的地九城,又操纵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打败并严重削弱了齐国,使之彻底退出了与秦国争霸的行列。

那时候中国就像一个大的斗牛场,七雄之间斗得你死我活。由于力量悬殊,秦国充当的角色往往就是那头容易被斗牛士群起而攻之的公牛。起初,它很不强大,只要一个像魏国那样斗牛士就可能搞定。后来,它强大了,不那么容易对付了,于是一个斗牛士叫来其他同伙,共同对付他。

秦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手段是相当灵活的,当三种态势出现时,它会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当军事手段能够取胜时,秦国毫不犹豫、速战速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战胜对手;当六国“合纵”使秦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时,秦国则采用外交手段以退为进,寻求暂时妥协,而谋取长远利益;当秦国和其他几国形成强强对峙时,秦国则善于采取联盟手段,寻找盟友以增强自己实力,同时瓦解敌方联盟。

这里,又要说到那个靠小嘴吃饭的张仪了。也许上帝一直在瞅着他在红尘中的所作所为,“报应”这只无形之手一直在揪着他呢。当初,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楚国,买通宠臣靳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就这样,楚国背离了“合纵”而与秦国结盟了。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现在落到他的手上,同样也采取他老子那套手腕,迫使张仪出逃魏国。就这样,张仪踏上了他老对手公孙衍的老路,带着三十乘兵车,离开了秦国,向魏国出发了。

暮色苍茫,张仪回望咸阳,心中有一丝后怕过后的轻松,也激起了阵阵的眷恋。这是个卧虎藏龙的凶险之地,也是他的大舞台,曾经叱咤风云,风头出足。在这里,他纵横捭阖,将诸侯玩弄于股掌之上,他的奇谋伟略,成就了千古传奇。现在就要离开这里了,未来将归于平淡,一肚子的计谋可能没有任何买家了,那绝不是他张仪的理想人生。此一时彼一时,现实就是现实啊!现实要他必须离开了,已经别无选择了。到达魏国一年后,张仪便抑郁而死。

张仪的成功是一个草根的神话,而他的失败却是一个赌徒的悲剧。他与同时代的许多曾风光一时的游士、客卿一样,在荣誉的巅峰之后遇到飞来横祸,客死他乡。

张仪的老同学兼老对手,“连横”战略的创始人苏秦也是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了,并且富于点传奇色彩。

有关苏秦的事迹源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他是个苦人家出身,《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好几年,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苦读《阴符》,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上峰所好的奥秘。他最先面见秦惠王,想游说秦王豪取天下,哪知秦国刚刚处死了变法的商鞅,已经对谋略之士极为厌恶,因而没有理睬苏秦。于是,苏秦十分恼怒,你看不起老子,老子就给你点儿厉害看看,便一下子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国,请求六国联合起来西向共同抗击强秦,由苏秦挂六国相印回到赵国当了联盟军的“总参谋长”。

可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温饱思淫欲”,可以说是人的原始弱点之一,中国人还又有着一个“贵易交,富易妻”的千古积习。尽管“贵易交,富易妻”在汉朝的时候才流传开的“谚语”,但这个“苏总参谋长”早就已经实践了,并且做得实在有点出格了。这个苏老兄有了地位后,什么样的女人搞不到呢?可他偏偏对燕王的母亲一往深情。这或许是燕王的老妈款款深情打动了他,或是燕王老妈风韵犹存,或是苏秦这个出身于草根的 “穷二代”被燕王的老妈高贵气质所镇住了,反正两个人搞到一块了。

苏秦生活作风不够检点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大家对这样的“领头大哥”内心是厌恶的,加上他挂帅的这个“合纵”小联合国是一个松散式的组织,只是东方六国为求自保而组成的联盟罢了。尤为重要的是六国之间矛和冲突的根本是利益的冲突,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惜发动一场战争,所以他们之间也就没有信义可言了。这个联盟看似声势浩大,实则貌合神离,各国之间彼此都有很深的间隙,但迫于强敌当前,勉强与自己的仇敌结成联盟,只是救急的应景之策。

韩、燕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中较为弱小的国家,因此在整个战国时期常常充当配角。在那个多极的化体系中,实力较弱的国家往往采取结盟的方式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对外扩张。韩、燕两国就这样采取与强国联盟的手段来自保。当时,申不害对韩昭侯是这样说的:“夫先与强国之利,强国能王,则我必为之霸;强国不能王,则可以辟其兵,使之无伐我。然则强国事成,则我立帝而霸,强国之事不成,犹之厚德我也。今与强国,强国之事成则有福,不成则无患,然则先与强国者,圣人之计也。”意思是说,先帮助强国会得到好处;强国能称王,则我必可称霸;强国不能称王,则可避开他的战祸,使他不会攻打我。强国大事成功了。我可依靠他的帝业而成就自己的霸业;如果强国的大事不成,它仍然会深深地感激我。现在帮助强国,强国大事成功了,就会有福,大事不成功,也不会有祸。如此说来,先帮助强国,这是圣人的计谋。

韩国在结盟中的角色变换十分复杂,最先参与三晋联合对外扩张,后与魏、齐等国合纵攻秦而失败。之后,韩国和魏、秦国结盟与齐、楚国对峙,再后是齐、魏、韩等国形成联盟。总之,由于现实利益的需要,韩国参与的结盟对象经常发生变化。

应当说,韩国这样相对弱小的国家参与结盟对外扩张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然而,弱国参与联盟往往是形势所迫,被强国所左右,难以得到预期的利益。韩国并没有因为结盟而使力量得到增强,反而因为结盟对象选择上的错误,导致扩张的失败,而逐渐耗损了国力。

结盟也是燕国曾用来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对外扩张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燕国地处北方、国小民弱,在结盟中往往充当配角,加上外交手段难以有所作为,因此结盟手段也没有给燕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燕国在对外扩张中采取间谍手段,曾使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燕昭王派苏秦到齐国成功游说齐王进攻宋国,从而形成了天下诸侯联合伐齐的局面,这场伐齐行动差点使齐国亡国,其中苏秦间谍工作的成功是这次伐齐行动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东方六国在结成同盟的同时,还在时刻提防自己的盟友有异心,甚至各怀鬼胎,互不信任,有时想通过出卖自己的盟友而获得利益的最大值。秦军虎狼之师一来,他们紧紧地苟合在一起,警报一旦解除,眼前的威胁不存在了,便会如鸟兽散,根本不会再承担协防的义务和责任了。他们之间的间隙及互相之间不信任,加上他们之间利益的不均衡,导致了后来六国在战略决策上出现连连失误。而秦国则很好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远交近攻”的战术,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

齐、赵两国本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可以和秦国单独较量,无奈两国盛极而衰,在实施军事手段时,外交手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以至于被秦国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逐个将其削弱。

外交是要靠实力讲话的,没有实力作后盾,再巧妙的外交手段也只是个游戏。

当年,秦、赵两国在长平苦战时,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援。秦国对付一个赵国就已经相当吃力了,面对齐、楚两国可能前来增援赵国的形势,秦国做出的决策是:如果齐、楚两国来增援赵国,那秦军就撤军回国;如果齐、楚两国不来支援赵国,那就继续打下去。

这时赵国的粮食储备已基本耗尽,紧急向齐国请求借粮。而此时的齐国一则是被秦国吓破了胆,不敢得罪秦国。二则齐国内部的大臣很多被秦国收买,在为秦国说话,于是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请求。

当时在齐国担任客卿一职的苏秦对齐国上下的短视和愚蠢痛心疾首,向齐王进谏:“应该借粮给赵国啊!只要赵国得到了粮食就能继续抵抗秦国,假如咱们不借粮给赵国,那才正中秦国的下怀。齐、燕两国并不与秦国接壤,中间隔着赵国,所以说赵国是齐、燕两国的屏障啊。齐、燕两国力保赵国,就好比是齿之有唇,唇亡则齿寒。如果今天赵国完蛋了,明天就该轮

到齐国和燕国了,对齐国来说没有比救赵国更紧迫的事情了。救赵不但能凸显齐国抑强扶弱的大义,而且还能获得打败秦国的威名,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不做,却因为舍不得粮食而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灭亡,实在是不应该啊!”

最后,齐国还是没有借粮给赵国,没有粮食的赵国被迫下令军队全线出击以图速战速决,结果却中了秦军的埋伏。

六国在结盟与外交等战略手段的运用上经常出现失误,致使在兼并战争中不断被削弱。公元前259年,自从魏、楚国合纵解救赵都邯郸之后,秦国暂时缓解了对六国的进攻。然而,六国并不因此而发奋图强,明确主要对手,而是忙于相互攻伐、互相兼并土地。燕、赵两国连年大战,魏、燕、楚、齐等国也连年混战,这使得秦国得以寻找机会,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

陆续歼灭之。

战国晚期,燕、赵、楚、魏四国准备进攻秦国,秦王也担心四国联兵的军力过盛,于是用了老办法,派遣姚贾携带重金,贿赂四国君王,从而达到了“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的效果,最终使得四国联盟瓦解。

到了战国末年,原本赵国尚有李牧、司马尚、廉颇等名将可以抗衡秦军,然而赵王宠臣郭开被秦国收买,致使李牧被杀,廉颇、司马尚被弃之不用。甚至,齐国的相国后胜也由于收受秦国的贿赂,而充当秦的业余间谍。

苏秦最后的命运也是没有善终,比张仪下场更惨。由于他风头出得太多了,显才毫无节制,使得齐国大臣与他争宠,并派刺客刺杀他。苏秦在伤重将死时还对齐王说:“苏秦是为了燕国而在齐国作乱的”,并请齐王处死自己,这样就可以抓住前来领赏的刺客了,齐王照办了。苏秦用自己最后一口气作为武器,也给他的政敌们最后一击。这一招果然管用,齐王把抓住的刺客当即处死了。

苏秦最后活到了53岁,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永恒的传奇和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他一生的荣华富贵都是靠嘴说出来的,被处死的那一刻,他该笑还是该哭,没有人知道了。

“合纵”也罢,“连横”也好,实质上都是中国古代版结盟形式,企图借力打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安全效益。可是,这并不是好玩的活儿,弄不好“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被打得鼻青眼肿是小事,搞不好会小命也会搭上的。在那个乱云飞渡的年代里,需要各国掌舵人的脑子急转弯要快,以“一变应万变”。秦国是这方面的典范,翻脸起来连自己也不知道是翻脸,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变法事业。

人心隔肚皮啊!你想利用别人,别人也正想利用你的时候,大家有利益的共同处,无论强弱与否,结盟可能会显示出其“合力”的效能。当想法不一致,各方利益相背时,即使表面上结盟,实质上是互相利用,最终是“树倒猢狲散”。这棵树,就是利益之树。

“结盟”就是这样的“双刃剑”,就看他们如何挥舞了。

摘自:顾伯冲著 《战国:一部改革史》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且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自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文侯改革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变法之风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先后出现了楚悼王吴起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齐威王邹忌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燕昭王乐毅改革,其历时之久、范围之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沉重,它所提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历史与教训,我们不得不说,战国,就是一部改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