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看起来真的很无聊,但又想看一下古代的生活和文化,怎么办呢?那就看“画”吧!每个时期都有代表不同含义和文化的中国画,而这些画,往往体现出当代的现实生活反映。不用看书就能了解历史,何乐而不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下“中国画”吧!

▲▲▲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的名字很响亮,有气派,而面对“这三个字”往往容易理解为是一种泛指。

中国画也称国画,它植根于中华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不同阶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内容丰富而博。中国画到了唐代以后,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所以又称水墨画。中国画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形成了融会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样式。

一般从表现手段说中国画,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是传统绘画的两种样式。工笔画是一种写实的、工细的中国绘画艺术样式,写意画是一种写意的、粗放的中国绘画艺术样式。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线造型,工笔画的用线相比写意画线条要纤细、变化少,另外,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作用,线与色彩平分秋色;写意画线条相对粗壮又变化多,画面线条凸显,尤其是宋以后书法用笔的渗透,更张扬了线的表现力。

中国画还以描绘的内容划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类型的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按自己的轨迹不断地变化发展,外貌和内涵的演变给后人欣赏带来无穷的乐趣也带来了困惑,让欣赏者更加着迷。

▲▲▲人物画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按内容又分为高士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婴戏画、道释画、历史故事画等。综观中国传统人物,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

▲白描人物

孙露个人资料照片,孙露 个人资料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因单用线条描绘对象称为“白画”,也称为“线描”。白描在形象的轮廓、结构上进行线条组织,不涉及明暗与色彩,显得单纯素雅。早期的自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地表现出衣褶的动感及皮肤、用具等质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的代表性人物,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线的表现能力,在于线在运行中快慢起伏形成的粗细曲折的节奏变化与情调的默契配合,及线条疏密形成的黑白灰对比,及线条穿插分割形成的构成美。

展开全文

中国画注重线的表达,通过线表现对象的形、质、色,表现对对象的感受和承载作者自己的感情。由此线条的塑造能力凸显,变化样式也特別多。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结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出了衣纹“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是指:1.行云流水描;2.高古游丝描;3.铁丝描;4.柳叶描;5.琴弦描;6.蚂蝗描;7.混描;8.橛头钉描;9.曹衣描;10.钉头鼠尾描;11.折芦描;12.减笔描;13.战笔水纹描;14.竹叶描;15.橄榄描;16.蚯蚓描;17.枣核描;18.枯柴描。从以上十八种描法名字来看,古人是根据生活中的感受与当时的服装衣纹变化的感悟后综合提炼出来的。

《维摩演教图》是北宋李公麟根据《维摩诘所说经》创作的人物故事画。用白描画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论辩的情景,维摩诘坐在榻上,左手持扇,右手抬起,伸出二指,长髯幅巾,面目清癯。文殊师利法衣髻,合掌端庄对坐,神态雍容安详。周围天女、神将、比丘和老叟亦各具神态。衣纹稠密流畅,圆劲中有顿挫。领口、袖边及发髻皆施以淡墨,神将铠钾和座榻纹饰一丝不苟,运笔既有变化,又富实感,为传世白描人物画中的佳作。

▲工笔人物画

工笔样式从晋代形成雏形,从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中略见其大貌。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早期工笔画特征为细线造型(他的用线被后人称为“春蚕吐丝描”),强调外形的平面性变化与线条的装饰化处理;设色属淡彩,色薄而透明,色调以褚石色、朱砂、朱磦为主的暖色系列为主;绢质画面,多手卷形式,面积狭长,内容分段展示,时空关系在横向变化中统一。

▲工笔重彩人物画

工笔重彩人物是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形成的一种强调色彩美的绘画样式。造型工整细致,人物及配景的结构交代清楚;制作细腻,色彩浓烟而略带装饰性,属写实一路,如晩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即为此类典型的作品。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因制作工艺特殊可让画面产生別样的效果。工笔重彩勾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勾勒法,就是先用淡墨勾出轮廓线,着色后再用重墨或者重颜色线把主要的轮廓线条重复勾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着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勾填法,就是在浓淡墨色线条勾好的轮廓里面填彩,填的过程中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勾出来的线条流畅,就是填色较费工夫。但趣味就不一样了。

工笔画上色叫染色,染的过程中一手拿两支笔,一支色笔一支清水笔,一边上色一边用清水笔“过渡”,使颜色的边缘逐渐变淡变无,过渡不留笔痕,视觉上给人细腻滋润之感。上色分染底色、着色、罩色、提色等,一般为了表现对象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处先分染一次重色,然后着色。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较夸张。然后再罩色:然后再提色。染色法还细分:罩(平涂色)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留出前面人物),这些内容虽属技术部分,但对美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

工笔人物画到唐代走向成熟,人物的塑造开始向写实发展,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可看到,人物的动态趋向细腻丰满,画面格式有所变化,画幅尺寸大小多样。在技法上强调色彩的渲染,服装的花纹与颜色华丽,使画面效果更具神采。画家阎立本、张萱、周昉等创作了许多优秀人物作品,对工笔人物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五代人物画写实能力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从顾闳中的《韩熙裁夜宴图》可见一斑。另外人物画中背景的设计丰富了层次又衬托了人物。工笔人物再到元以后,又分化出肖像画,脸部形象更写实细腻,而服装与配景相对粗略。如王绎《杨竹西小像卷》、曾鲸《葛一龙像卷》。

曾鲸,福建莆田人,擅画人像,受西洋画的影响,人物神情逼真。葛一龙是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此图绘葛一龙倚书斜坐,头戴巾帽,身着白衫,密髯丰颊,两眼前视。画法工细,面部先勾后染,结构准确,衣纹用游丝描,笔简意足,书匣、足履、方巾的色彩呼应,和谐统一。这种画法曾风行一时,作者也弟子甚众,时称“波臣派”。

▲写意人物画

孙露个人资料照片,孙露 个人资料

写意人物画是在白描画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过来的,从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中可感受到作品气息上的豪迈、线条走势的快捷,相比细腻的白描画风已有区别。写意人物有小写意、大写意之分,小写意在塑造上相对工整,相反大写意略显粗略。

写意注重即兴,由此相对画得速度快,另外因推崇写意为上,相对形的要求宽松。虽然是意的载体,但意是形而上的感想与情感及主观意图的表达,井不受其束缚。真正意义上的大写意,最早要算五代石恪的《二組调心图》,作者以狂草的笔调,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画家梁楷又进一步发展为简笔人物画,创造出大笔泼墨法,并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典型作品《泼墨仙人图》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韵。清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生纸与熟纸相反,吸水性能强,对分量不同的水与墨接触反应最敏感,墨色的变化特别丰富,所谓墨分五色就是有丰富的墨色层次。写意画强调用笔用墨,是用笔墨语言来表达画家的心声。笔墨巧妙地表达对象的形与质,并通过速度和水分、墨量的变化所产生的枯湿浓淡来产生不同的情调。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仙人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种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充满了趣味与激情,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的精明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高士画

高士画是人物画的一种。高士画则大多寄寓画家本人高洁、脱俗的境界及其向往世外桃源般生活状态的理想。高士画往往通过描绘隐士加林泉,如通过历史上有名的高士(如伯夷、叔齐、陶渊明等)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失意文人的精神依托,有时候又成为得意文人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的载体。如钱选《紫桑翁像》描写东晋诗人陶渊明策技行吟情景,表现出陶渊明潇洒、落拓不羁的性格,从画中自题可以看出钱选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图中笔法精妙,设色淡雅,人物真实生动,表现出了高士脱俗的境界。

▲肖像画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肖像物中的人物姿态幅度小,描绘的重点在脸部。略有背最和道具配合。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画家任伯年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能工能写才华出众,晚年吸收华岩笔意更加简逸灵活,其擅长人物与花鸟,尤其人物画更为突出。任伯年的人物画作为晩清“派人物画”的代表,不仅是明清以来中国画坛优秀人物画传统的新的集成与发展,而且直接成为形成此后现代中国人物画不同画派的源头与先声。另外任伯年还精于写像,又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传神作品如《三友图》《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画中人物眉目之间传情达意一派生气勃勃可谓神形毕露。

▲风俗画

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是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也有很多风俗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图宽25.2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法、鸟瞰式构图全景法,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角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共绘了8L.个特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道释画

道释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也有描绘在纸本、绢本上的。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槃变》;唐代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婴戏图

婴戏图是以儿童玩耍或嬉戏为内容,这种题材传统称为“婴戏图”。北宋末年的刘宗道与杜孩儿也因画婴戏而名噪一时,可惜皆无作品流传。到了南宋初年,以苏汉臣、李嵩为婴孩画的代表性人物,其中苏汉臣的婴戏图:“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人物中画儿童有相当的困难度,不仅要画出他们幼小稚嫩的身形,晶莹剔透的肤色,娇憨天真的神态,在形貌上更需分別年龄与性別,因此画史著录中以画婴孩见长的画家及作品并不多见。

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院婴戏”,孩子们在庭院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刘海显得头重脚轻。雍正、乾隆年间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

婴戏图中孩重纯真可愛的形象,特別能表现节庆欢乐的气氛,有祈福求安的意义,因此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具吉祥含意之婴戏图,如“长春百子”寓有多男多福之意,一百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意味。象征者多子多福,生活美满。儿童在嬉戏中表现出的生动活泼的姿态,专注喜悦的表情,稚拙可爱的模样,不只让人心生怜爱,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这是讨人喜爱的主题。

▲仕女画

仕女画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仕女画”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多是上层社会和宫延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到宋代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技巧也进一步提高,而到了元、明就衰弱了,至清代也没起色。

仕女是画家钟爱的题材,在一代一代画家笔下创造出了许多仕女画作品。但不同时代的画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因受当时审美意识的影响,画面所产生的艺术趣味就不一样。

翻开中国人物画史卷,人物画艺术到了隋唐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时代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全新风格的时代,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让当时的肥胖妇女进入画面,以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北宋人物画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南宋时期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更是为发展写意人物画作出了卓绝的贡献。风俗画的发展是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艺创作的复兴兴起的,反映的社会面广,人物阶层丰富。著名画家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描写城市生活的名作。毛文昌、陈坦等画家描绘农村生活习俗很多,明清人物画,有衰弱之势。明中期以文徴明、唐寅和仇英为主流的“吴门派”画家,其人物画中的文人气息较为浓厚。明代晚期陈洪绶独特的夸张变形风格给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清代“扬州画派”的金农、罗聘、黄慎、闵贞等人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晚清时期,以上海地区和岭南地区为主流的世俗文化的兴盛,使人物画的商业性、世俗性、大众化等特性凸显无遗,如上海的任伯年,任熊及岭南的苏六朋、梁辰、梁子渭等均是这一时期两地人物画家的代表。

现代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受西方绘画影响,吸收了西画技法,消化西画的理念,手段、风格多样,增强了表现能力。

如果你对国画想要有更多...了解和学习,《中国画欣赏》是一本不错的推荐!

以上内容部分来自《中国画欣赏》,唐鼎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