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傅莹第五度作为新闻发言人亮相。端庄得体的套装、标志性的银色短发、亲和温婉的微笑,或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或坦率从容地陈述立场,或幽默睿智地化解难题……

关于房地产税、关于雾霾治理、关于中国军费……傅莹这次又遭遇了哪些“刁钻”问题?她又是如何回应的?

精彩妙语,全在这里↓↓

★谈房地产税立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今年没有提请常委会审议的安排。

★谈全面二孩——相关政策和服务要跟上,公共社会资源要跟上。

★谈个人息安全——多项法律关注和强化对个人信息保护。

★谈减费减税——总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谈雾霾治理:环境治理有效果,但距群众期盼有很大差距。

★谈证券法: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4月份提请审议应该是有把握的。

★谈军费问题——过去十多年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哪个是中国造成的?

★谈中美关系——合作是主流,如果有挑战中国也坦然应对。

★谈中印关系——我们有分歧要互相理解,不能有问题就不往前走了。

???·???谈笑风生间“舌战群儒”??·????

日前,在2017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傅莹从容应对西方外交人士,对于各种“不怀好意”的话题,皆优雅地一一回击。

视频在这里▼

展开全文

并不需要咄咄逼人,也没有充满戾气,傅莹用优雅谦逊的态度,不卑不亢地面对着他国的刁难。大国外交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的祖国!

…………实力圈粉/分割线…………

她少年时父亲蒙冤入狱,16岁辍学,20岁学英语,如今她身居要职,被称为中国最高雅的发言人。

她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她,就是傅莹。

热爱阅读,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

▲艾思奇(哲学家 云南蒙古人)

“你刚才问到我们共同的兴趣,那可能就是阅读吧。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丈夫郝时远说,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上山下乡”经历让自己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变得更豁达

“文革”期间,因为父亲蒙冤被关押,傅莹中断了中学课程。1970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年仅16岁的她,来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一待就是3年多。

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而是像男人一样,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当年电话很少,消息都通过广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广播室广播,播报天气和其他消息,还是电影放映员。”

日后,每每回忆这段经历,傅莹总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磨炼:“这些体会,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让我变得更豁达,做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于也敢于奉献。”

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

工作的艰苦却并没能磨掉傅莹对学习的渴望与斗志。那几年,她硬是靠着自学,学完了高中各科目的知识。1973年,她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对傅莹来说,能重新获得专门的学习机会太难得,她非常珍惜。除了英语,她又选择法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

傅莹和丈夫郝时远都是蒙古族人,自大学时代相识至今,夫妻俩已携手走过数十年。记者想从郝时远口中问出更多...人间的往事,他“吝啬”地说,那么多件,没法挑出哪一件来仔细说,但有一点,妻子的性格的确一直没怎么变:“大家都说她温婉,我看也是。还有努力,这是她最大的特点,从小就是这样。”

▲郝时远(中间身穿蒙古袍者)

在郝时远看来,“傅莹对未来并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一直努力、再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她”。

▲2001年4月4日,尼拉,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参会前。

温婉高雅,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现在,人们一提起傅莹,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温婉高雅”这个词。傅莹总喜欢根据不同的场合,以简约的素色长围巾搭配各种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她的穿着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人称她为“时外交官”。她的发型总是保持得很好,银色而微卷,衣着也很讲究,连小饰物也同样考究。

不过,虽然穿着得体,傅莹其实很节俭,并不买很贵的衣服,买衣服时会讨价还价,还爱和家人开玩笑。

▲接受外媒采访

王其善个人资料,梁惠善个人简历

傅莹第一次“惊艳”了广大群众的亮相是在4年前首次任全国人代会新闻发言人之时。那时,一袭亮蓝色的衣服加上一头银发,加之柔和的笑容,成了她最有魅力的形象。

傅莹的朋友说她“很有女人味”,已经年过六十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说话柔声细语,不卑不亢,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6年前英国《金融时报》对她专访,文章由这份全球知名媒体的总编贝尔撰文,当时正值傅莹结束驻英大使任期之际。“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之前,鲜有中国官员在西方媒体面前能够如此表达中国。

傅莹离开悉尼时,欢送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3年12月28日,韩国汉城,中、韩、日三国外交部亚洲区负责人就朝鲜核能力问题在汉城举行“三方会议”。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参加。

▲2009年3月29日,伦敦,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和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参加了B.C电视中心的“安德鲁 玛尔脱口秀”栏目。

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

爱穿民族服装,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能歌善舞

不管走到哪里,傅莹总忘不了内蒙古,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内蒙古这片广袤的草原赋予了她开朗、热情的性格,也让她变得坚韧。

“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她总是身穿民族服装。她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有时候也会讲蒙语,能歌善舞。”

2013年8月,傅莹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儿出嫁。“吃饭的时候,她给大家挨个敬酒,唱了一曲《送亲歌》,还跳了蒙古族舞蹈。”表弟周堂说,“虽然60岁了,但她舞步娴熟,舞姿很优美。”

丈夫郝时远:“有时很晚才回家,不论多晚都会给她留盏灯”

有记者问:“你们在家里会不会也因为小事而吵架?”

郝时远顿时笑了起来,他说:“你们把我们这样的家庭想得太神秘了,其实我们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别人家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家里也会发生,只是可能比别人家日子过得更简单。”

郝时远说,平时傅莹的工作很忙,有时候要很晚才会回家,但不论多晚,他都会给她留一盏灯。两人一般一周只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餐,一般都是自己主厨,做些家常便饭。

“吃的很简单,就日常的小菜,别人家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郝时远说,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内蒙的家乡菜。但即使这样,觉得日子过得也挺不错的,很和睦、很平淡也很温馨。

在家里闲的时候,郝时远不太愿意和妻子去谈论工作,特别是“外交大事”,两人只想平静地呆一会,聊一些平常人家都会说的琐事,或者看看电视。“有时候我自己看电视,她还会忙一些家务,比如清理衣服啊,打扫一下房间。”

当代中国外交官,

一颦一笑真女神!

为傅莹点个大大的ZAN!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