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前众演员对戏。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毕嘉琪实习生/泽楠)广东,有一部闻名全国的“长寿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不知不觉,这部广东本土制作的情景喜剧已陪伴观众走过17个年头,播出超过3000集,刷新了国内电视剧播出时间和集数之最,版权远销至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加拿等国。剧中康家三代同堂“南腔北调”的日子成为不少老广家庭生活的缩影。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揭秘台前幕后的故事。

早上9时许,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录影棚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成员各就各位,现场的安静让人忍不住紧张起来……“咔!很好!”导演的一声令下犹如切换开关,镜头前焦虑的“康天庥”瞬间又变回那个喜笑颜开的李俊毅。被李俊毅叫了17年“阿妈”的康家“二嫂”虎艳芬说,戏假情真,剧中的演员们早已习惯了一家人的相处方式,有事没事都会不时相聚。

作为《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制片人,原广东电视台副台长董智勇说,当初挑中这个剧本,就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很契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社会生活。“剧中康家是一个传统广府家庭,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很有戏剧性,也很能体现广东人开放包容的特质。”

看着剧中“昌盛街”越发兴旺,虎艳芬有很深的感触:“这折射出咱们广东人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很多像康家这样的"小家"都步入了小康。”

探访“国内最长寿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17年康家故事 一部老广奔小康史

康天庥李俊毅个人资料,康天庥李俊毅哪里人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毕嘉琪 周豫 实习生/马泽楠)“老屋飞来了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不知不觉,《外来媳妇本地郎》中这段熟悉的主题曲已伴随观众走过了17个年头。剧中,康家三代同堂的故事已成为广州西关家庭生活的缩影,也记录下了广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如今,这部超过3000集的“长寿剧”刷新了国内电视剧播出时间和集数的纪录,时至今日,该剧的收视率在珠江频道依然名列前茅,版权还远销至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

展开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影视产业春意盎然。新作迭出之际,如何塑造口碑和收视“双高”的精品?经典老剧如何保持创新活力?文艺创作如何能扎根本土,展现文化自?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

1 2 3 ... 5

走出录影棚 还是一家人

7月12日9时许,记者走进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录影棚。此时,《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早已忙碌起来:灯光、摄影、道具、演员等各岗位准备就绪。

“啊?那怎么办?”录制现场一片凝重。镜头前,“康天庥”此时正为一场驻唱风波愁眉不展;镜头后,编导们屏息凝神地盯着监看屏幕,认真观察、记录。

“咔!很好!”导演这一声令下犹如切换开关,原本焦虑不已的“康天庥”瞬间又变回那个嬉皮笑脸的李俊毅。

“不怎么办!有问题回家找阿妈!”李俊毅的一句玩笑话引来了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从8岁扮演“康天庥”起,穿梭于双重身份之间是李俊毅很享受的事。因为戏里戏外,“我妈还是我妈,走出录影棚,"康家"还是一家人。”

被李俊毅叫了17年“阿妈”的“康家二嫂”虎艳芬也深有同感:“拍《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戏,让我多了十多位亲人。”虎艳芬说,戏假情真,剧中的演员们早已习惯了家人的相处方式,有事没事都常聚。

康天庥李俊毅个人资料,康天庥李俊毅哪里人

开播以来一直担任该剧总导演的陆晓光记忆深刻,有一次剧组在珠江边拍戏,没地方换装,于是敲开了附近一户人家的大门。没想到,这热情的一家没有挂他家的全家福,却是把《外来媳妇本地郎》里“康家”的全家福挂在客厅,“观众把戏里幸福的一家人,当作他自己的一家了,特别感动”。

小人物视角 呈现岭南文化

“随着"康家"产业越做越大,"昌盛街"越来越兴旺,专门为该剧打造的录影棚也扩建了。”李俊毅指着“五脏俱全”的摄影棚告诉记者。如今,该剧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摄影棚就有四个;而参与演出的主要演员也从最初的十多位,增加到五六十人。

坐在“康家客厅”里的虎艳芬有点感慨。她记得,该剧第一集时,“康家人”做的是五金生意,后来开起了汝好餐厅、一家人餐厅,如今,她所饰演的“二嫂”成了小旅馆“荔湾人家”的老板娘。

“我们刚开始用的是B.机,后来用上了手机,如今店里都用上iPad,近几年还有了网购;我们这个西关大屋同样变化很大,从最早的古老家具,慢慢有了皮沙发,到现在已经是现代家居了。”在虎艳芬看来,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体现出咱们广东人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很多像康家这样的"小家"都步入了小康。”

“当时我们从五个剧本中挑中了《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因为这部剧很契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社会生活。剧中的背景是一个传统广府家庭,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也很能体现广东人开放包容的特质。”作为《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制片人,广东电视台原副台长董智勇在策划之初就对该剧充满信心。

作为“康家”的“外来长媳”,扮演“香兰”的丁玲更是感触良多。这位在广东生活了25年的“山东妹”,戏里戏外对岭南文化都有着很深的认同感。“广东人特别包容,特别随和,所以"香兰"这个说着家乡话的河南媳妇在家中融入得特别好。”

在丁玲看来,这种开放和包容正是广东这片热土能吸引那么多外地人来此扎根的重要原因。

开发漫画版本 老剧也转型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我们研讨推广甚至扶持的范本,尤其在现在电视节目动辄一期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的环境下,小成本、大收益的模式,很值得关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周然毅评价道。

今年初,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部剧作的“长寿”现象,成为了与会专家探讨的焦点。与会专家认为,该剧的“长寿”,主要源自主创人员始终坚持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产业市场规律,深入研究观众和市场,扎根岭南文化,传递了正能量,实现了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

“不过,17年的不间断播出难免面临观众"审美疲劳"的挑战,如何保持创新活力?”记者向剧组抛出问题。

“求新求变,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我们原来侧重的是喜剧结构,现在我们既有结构性喜剧,又有故事性喜剧,同时设置了几条以人物际遇为主轴的情节线。”多年来一直参与该剧创作的责编王萍说。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该剧还开发出了漫画版本。“无论怎么"转型升级",《外来媳妇本地郎》贴近百姓生活的核心不变,捕捉社会热点、针砭时弊的主题不变,诙谐幽默、欢笑逗趣的风格和初心不变。”陆晓光强调。

记者观察

粤产剧如何突围?围绕现实找灵感

如何创新突围,是粤产电视剧乃至广东影视行业发展的必答题。

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也陷入过鲜有精品的尴尬期,广东影视行业近年来蓄势待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创新举动备受瞩目:

一手抓影视精品,关注现实题材创作。《热血军旗》《黎明之战》《爱人同志》《黄河英雄》《漂》五部粤产电视剧被广电总局确定为2016—2020年首批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多部粤产剧作先后被广电总局列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推荐播出剧目名单。此外,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粤产电视剧《我的1997》近期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高收视收官;纪念建军90周年电视剧《热血军旗》《秋收起义》等重点剧作,近期将陆续亮相央视一套、广东卫视、湖南卫视的黄金档。

另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去年底在佛山建设中国南方影视中心“广莱坞”,制定鼓励影视产业发展的20多条优惠政策;前不久,“广莱坞”首批60个影视取景点正式向全球公布,如今各建设项目进展迅速……

如何擦亮“粤产剧”招牌?《外来媳妇本地郎》总制片人杨德建的话或许能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创作要建立文化自信,继续扎根岭南文化土壤获取营养;还应该围绕现实寻找灵感,找到社会话题的热点和痛点。同时,还要研究媒介发展趋势,结合受众变化找准定位。

作者:毕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