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字谜,

谜底是一个三十画的“ 爨”字。

“爨”,

《广韵》注为“七乱切”,

今普通话读作cuàn。

它的主要义项有两个,

一曰“炊爨”,

一曰“姓氏”。

在中条山下,

山西夏县境内,

魏国故都安邑城附近,

就有这样一个名字叫“爨”的村庄。

展开全文

01

4

关于“ 爨村”村名的来历,与词书释义相应,也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种是“炊爨说”。

史书记载,秦末楚汉相争,项籍立魏国贵族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郡,都安邑。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魏豹降汉,不久又叛汉归楚。刘邦派郦食其游说不听,遂命韩信率兵攻魏。

魏豹盛兵塞临晋,杜绝关河通道。韩信采用疑兵之计,佯装陈船欲渡临晋,暗中伏兵从夏阳用木罌渡河,一举击灭魏军,俘获了魏豹。

当地人传说,当年韩信攻打魏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距爨村十二公里),在这一带屯兵。因此当地留下了许多与这次战争有关的地名。当年驻军的村庄都称“韩王村”,为示区别,分别呼作“陈家韩王”“乔家韩王”“樊家韩王”“杜家韩王”等等(“王”字方音读“月”)。还有的村庄以“师”命名,呼做“北师”“南师”,而行辕所驻的地方呼做“辕村”。至于“爨村”,则是因为驻扎火头军,是炊爨之所而得名。

至今“爨村”村东还有一大片耕地叫做“校场地”,相传是汉军演武练兵的场所。因为这个原因,早年某报一篇关于爨村的报道,称这里是“炊烟升起的地方”。

一种是“姓氏说”。认为爨村得名与魏国大将爨襄有关。

《战国策???·???魏策》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为魏将,与韩、赵战于浍北,擒获韩国大将乐祚。魏王大悦,要以百万良田赏赐公叔痤。公叔辞谢说:这是大将巴宁、爨襄的功劳。

于是魏王赏巴宁、爨襄良田各十万。

这位爨襄,被后世认作“ 古籍中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

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认为,魏惠王“其时尚都安邑,则爨襄为安邑人。”(《云南两爨氏族考》)当地有“爨村”或“爨乡”之名、有爨姓人家,应与爨襄有关。156年过后韩信又屯兵于此,由于火头军与原有地名“爨”字义相合,后世人们昧于爨村旧有的历史信息,遂以后来的韩信驻军故事叠加附会之,于是又有了上述“炊爨说”。

今天的爨村早已没有了爨姓人家,而在与夏县毗邻的平陆县大山里(直线距离约40公里的地方),后南吴村、石穴村等却有少数爨姓人家悄然存在,而且附近还有一个“爨坡村”。这里的爨姓有可能是从几十里外的夏县迁来的,他们或许就是爨村人的后裔。

总之,“炊爨说”或“姓氏说”,两“说”无论何者为是,“爨村”得名都不晚于汉初,距今已经有足足的2000多年历史了。

▲爨村村民冯平顺介绍,这一片地就是校场地:

老辈人传说是汉军练兵习武的地方。

02

4

当然,从爨村外迁的人有的走得更远。

据《汉书》记载,秦国灭楚后,将楚国公族令尹子文之后班壹,迁徙至晋、代之间(今山西忻州犹有班姓大户)。班氏“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成为当地的望族。到了后来,班姓一支又由晋昌(今定襄西)封于安邑爨乡,于是以地为姓氏,改姓为爨。

此后史书记载的爨姓名人,后汉有爨肃,三国有爨习、爨能等等。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中,又由四川再迁云南,成为南中大族。东晋中原动乱无暇南顾,爨氏在云南自立为王,将其统辖之夷族统称“ 爨人”。

又分为“东爨”“西爨”:“东爨”以彝族为主,亦称“乌蛮”;“西爨”以白族为主,亦称“白蛮”。从而形成一个汉夷结合的部族、民系。

爨人“从其古长之姓”,不忘自己族源所自。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所立的《爨龙颜碑》称: 爨氏“蝉蜕河东,逍遥中原”。《新唐书??·????南蛮传》曰:“ 西爨自言本安邑人”。《唐会要》曰:“西爨者,南宁之渠帅,自云本河东安邑人。七世祖事晋为南宁州太守,中原乱遂王蛮夷。”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 爨氏本安邑县人,东晋时为南中太守,中原乱遂王蛮中”。《云南志钞》“爨氏世家”也说:“爨氏自谓……食采于爨,以爨为氏, 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

唐代中叶,云南的乌蛮和白蛮建立了 南诏奴隶制政权。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开始立国,与唐通好,进一步加强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云南爨人喜歌善舞。天宝年间,南宁州都督爨归王曾带领艺术团到长安演出,爨人载歌载舞的表演震慑了京师,人们遂将这种艺术形式称为“爨弄”或“踏爨”。

元人李京《云南志略》说:“金齿百夷,……男女文身,去髭、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绣履,带镜,绝类中国优人。……天宝中,随爨归王入朝于唐。今之‘爨弄’,实源于此。”

“爨”的特点在于且歌且舞。到了宋金时期,杂剧、院本中的歌舞均有称为“爨”的,如“五花爨弄”“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艳爨”等。这些“爨”,有的是说唱为主的歌舞,有的则是扮演一定角色的戏曲性歌舞。从此中国艺术史上出现了“ 爨”这种表演形式。

秦汉个人资料老婆,秦汉老婆近照

明初山西大移民,夏县爨村亦有迁出者。

史料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十八次从山西移民,其中“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即达六、七次之多,且动辄成千上万人,以军旅编制,实行屯田。

由于故土难忘,移民把老家的地名带到了新居地。今天京郊大兴、顺义一带的“蒲州营”、“红铜(洪洞)营”、“西绛州营”、“夏县营”、“稷山营”、“河津营”等,就是山西移民留下来的地名。

京西斋堂镇有个“ 爨里安口”村。据中央电视台《家园》节目介绍,这也是一个明初山西移民的村落。这里的村民即来自夏县爨村。

虽然迁来的人家中并无爨姓,但村人仍然袭用了老家村名旧有的“爨”字以作纪念。除了“爨”字外,“里安”二字也具有安邑、夏县一带地方口语特色。当地人表示方位,称“这边”“那边”“里边”“外边”,即为“这(至)安”“那(兀)安”“里安”“外安”,等等。而对有深度或较封闭的地形,“下边”亦称为“里安”。故安邑、夏县人所说的“爨里安”,也就是“ 爨底下”的意思。至于“口”字,则如同古北口、喜峰口等一样,也应是军塞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大力开发,这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并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最美的村庄”称号。

▲源自山西夏县爨村的北京爨底下村,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市最美的村庄”。

03

4

爨”字原本是个象形字。它像一幅反映古代人们生活的纪事图画,上部是以双手持甑置于灶口,下部为双手将木柴推入灶火中,是最生动最妙曼的汉字之一。

但它的缺点是笔画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简化它,使它有了多个“替身”。

在河东老家,人们把它简化为“全”。夏县当地人口语读爨为quàn,与古音“七乱切”相一致。由于与“爨”quàn完全同音的常用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劝”“券”两个字,而“劝”字是个中性词,没有吉祥的寓意;“券”字在当地人的口语中读作juàn,与“爨”字读音不同。于是人们便选择了有吉祥寓意的近音字“全”quán来代替它。

198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将“爨村”正式改名为“全村”。在平陆县,“爨坡村”人们也不约而同地读作“quán坡村”,写作了“全坡村”。附近后南吴村、石穴村的爨姓村民,一般也都将姓氏改写为“全”。但老年人有的还保留了“爨”的写法。石穴村原党支部书记全项茂称,他父亲的印章刻的仍然是“爨”字。

爨氏迁往云南后,有改姓为“劝”的。明凌迪知《万姓统编》称“劝”姓为“南诏王劝龙晟之后。”比照“爨龙颜”之名,可知“劝”姓当为“爨”字同音之又写。而繁体的“勸”字共二十画,比“爨”字少了十画,这是唐代的一种写法。另外,爨字又简化为“寸”。元人李京《云南志略??·??氏族志》说:“爨人之名,復化为寸。” 忽必烈灭大理后,以当地爨人和僰人组成乡兵,称为“爨僰军”,也简写为“寸白军”。

《元志·兵志》曰:“又有辽之乣军、契丹军、女直军、高丽军,云南之寸白军,福建之畲军,则皆不出戌他方者,盖乡兵也。”清代李根源《大爨碑跋》也说:“腾(冲)永(昌)寸氏,据其祖代相传,为爨之嫡裔。”

1941年在中条山战役中,抵御日军壮烈殉国的原国军师长寸性奇将军,就是云南腾冲人。可知,在云南“爨”简化为“寸”,时间当在元代以前。

如前所述,唐代爨人歌舞在长安演出后,形成了“爨弄”“踏爨”这样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到了宋金时期,又出现了“五花爨弄”“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艳爨”等新名称。后来人们为了简便,找了一个“串”字来代替它。于是将“爨戏”“爨演”“爨角儿”“反爨”“客爨”写成了“串戏”“串演”“串角儿”“反串”“客串”,等等。

清人翟灏《通俗编·戏》说:“《辍耕录》:‘国朝院本用五人般演,谓之五花爨弄。’按:院本只般演而不唱,今学般演者,流俗谓之串戏,当是爨字。”

“串”字《广韵》注为“尺绢切”,今普通话读作chuàn ,与“爨”字声母不同,亦是取其音近而已。今天,“串演”“客串”“反串”等词语人们仍习用不辍,但不少人已经不晓得这个“串”字原本是一个笔画繁复的“爨”了!

再说,迁至京郊的爨村人,不忘故土,在村名中特意保留了“爨”字,曰“爨里安”。后来人们嫌这三个字写起来笔画多(“里”字还须写作“裏”),太麻烦,于是找了一个只有三笔的“川”字,来代替这个三十画的“爨”字。同时改用口语的说法,将村名改写为“川底下”,并于1958年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

这样,“爨”字在这里又化身为与它音近的“川”了。

秦汉个人资料老婆,秦汉老婆近照

▲如今,这个源自山西的北京村名又回归了

04

4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山西这个名字叫做“爨”的地方,

从先秦开始,

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一直在为承载中国历史,

丰富发展中国文化做着贡献。

她不仅记载有中国秦汉史的重要篇章,

而且由于当地人的迁徙,

形成了中国民族史上

一个重要部族、民系,

创造了中国艺术史上

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增添了中国族谱学中新的姓氏,

助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

甚至还丰富了汉字的简化写法。

“爨村”地名本身,

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之丰厚,

所具有的文化能量之浩大,

是罕见的!

不一样的村庄

上:山西夏县爨村 下:北京爨底下村

作者

王雪樵

▲王雪樵(中)走访夏县爨村94岁的贾连成

1943年生,山西运城市第二届地名普查特聘专家。运城日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研究基地顾问,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河东方言语词辑考》《河东艺文丛考》《河东文史拾零》《河东记忆》《识读运城古中国》等。关于爨村研究,著有《夏县爨村与云南爨人》《“爨里安口”考》《云南爨人始祖考》《爨氏的迁徙与爨字的简化》等文章,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沧桑》杂志、《运城学院学报》。

End

回复数字1—70,阅读更多...创内容

【1】看看西周霸国霸器到底有多么霸气

【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亲媳妇儿造

【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着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之集萃(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在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百川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的祆神楼

【20】倗国:与秦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唐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古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释迦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大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我们都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里有什么秘密

【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来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的文明微光

【30】奇异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黄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他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的锦囊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器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大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和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的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 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背后的美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

【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

【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

【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

【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

【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

【54】揭秘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

【55】昆山凤凰顾炎武发现晋国陨落晋国

【56】唐晋油画:又一次把悲愤引向寂静

【57】秋天如上帝:与古器物暗合的色彩

【58】傅山霜红龛:一代武林高手也藏书

【59】五台山清水河为何崛起神秘中山国

【60】贾樟柯看飞走的铁雁和消失的河流

【61】雁鱼灯照不亮昏聩的海昏侯的内心

【62】奇人徐渭是一根自由而狂野的青藤

【63】大同之寂静火山是捺向大地的指纹

【64】箭响马到的陆浑戎人和青蝇的悲歌

【65】南涅水石刻之民间原力创造的永生

【66】刖人守囿车上刻燕奴隶的自由之心

【67】驯龙国青铜器埋藏鸣条岗上的秘密

【68】大唐太原青年西南创百年土司王朝

【69】山西王阎锡山之部分旧物回归山西

【70】惊叹右玉只因它是装满山河的粮仓

原创公号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