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景琳(1907—1992年),中国早期电影女明星,1925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参演《最后之良心》、《上一妇人》、《可怜的闺女》等片。宣景琳出名很早,她的电影生涯活跃期集中在1925年—1934年之间,经历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兴起与变革。

与其他同时代女明星相比,宣景琳以戏路宽广闻名,她既能驾驭悲情苦怨的角色,也擅于演绎泼悍骄奢的妇人,又可塑造交际花式浪漫女子的形象,在电影《姊妹花》之中,她把“母亲”一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张石川称赞她是“天生演老太婆角色”的。

她多面手式的电影艺术是被人推崇的,在1931年出版的《影戏生活》第17期《宣景琳小传》中,有评论道:“她是中国电影界的先进,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明星,她的艺术成就,是无懈可击的,可以说是扮一样像一样。”

命遇贵人郑正秋

金玲个人资料图片,二人转演员金玲个人资料图片

宣景琳原名田金玲,1907年出生在上海,幼年上过几年私塾,又在教会办的免费女校借读过一段时间。出生在普通百姓家的金玲,15岁那年遭遇家道中落,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卖身求生,入了当时上海滩鼎鼎有名的烟花柳巷“会乐里”。

展开全文

192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18岁的金玲来到明星影片公司试镜。当时的明星影片公司正试图摆脱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急需各种类型的演员加盟,金玲在镜头前的表现,得到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青睐,不多久,便叫金玲来公司正式签约拍片。

而当时,金玲还未摆脱妓女的身份,按照烟柳巷的规定,她是不能出来拍摄电影的,因此,郑正秋为金玲改名“景琳”两字,取一个宣字为姓。从此,田金玲变为宣景琳,开始了她的银幕生涯。

“老夫子”郑正秋

宣景琳是幸运的,1925年正式登上银幕,此时胡蝶阮玲玉等女明星还未红大紫,她在电影《最后之良心》中扮演一个骄气十足、爱在父母和嫂子之间拨弄是非的小姑,她把泼辣骄横的人物刻画得颇为传神,赢得了明星影片公司的重视和观众的注目。

随后,她在同一年里,接连拍摄了电影《小朋友》、《上海一妇人》、《盲孤女》。其中,由郑正秋编剧的电影《上海一妇人》的剧情,简直像是为宣景琳量身打造:女主角家境贫寒遭人鄙夷,父母先后去世兄长积劳成疾,十五岁被卖到妓院,堕入火坑,沦为失去自由的赚钱机器。

凭着这部戏,宣景琳的名气节节攀升,她在上海滩迅速蹿红起来。在同一年,郑正秋决定,由“明星”出钱预支工资,为宣景琳正式赎身。

《上海一妇人》剧照

“艳星”转型“老太太”

在《我的银幕生活》一文中,宣景琳回忆,小时候是受戏剧的熏陶长大的:“十岁还不到的时候,家住在大路,附近有不少戏馆,我常去看京戏,自己也会唱青衣,而且,我看新剧的劲头也很大,我是笑舞台的常客。什么‘珍珠塔’、‘半张小照’都叫人看得怪出神”。

幼年的回忆,使她本人对表演其实是极有兴趣的。初入电影界的宣景琳,在两年内一口气接连拍摄八部电影,大多饰演孤女、寡妇、妓女等底层妇女角色,她的演技在大量拍摄过程中得到锤炼,稳步上升。

然而,彼时的电影媒体,各大小报,也多以吸引眼球为第一目标,女明星的个人经历屡屡被拿来做文章。宣景琳在青楼的经历,必然逃不过小报的大肆渲染,加注在宣景琳上的标签,也往往是“艳星”、“色相”、“浪漫女子”,甚至“肉感”等露骨字眼。

也还是有电影报刊对女明星的演技加以注意的,在1931年的杂志《影戏生活》里,刊登了一篇名为《从“永别”说到宣景琳》的文章,里面谈到宣景琳在电影《生死夫妻》中的表演:

“景琳的表情是在骨子里,和韩云珍的骚在骨子里一般,足见艺术的好歹,有目共赏的,她在这片从鬻謌到临终,经过几个喜怒悲哀的时期,表情也随着时期而变迁,绝没有类同的地方,这又不得不叫我们钦到十二分呢。中国女明星却也不少,我想能够像景琳那样善于变化的表情,恐怕很少,或许可以说没有吧。”

然而,真正专注于演技的评价毕竟是罕有的,在艳星的名号下,宣景琳开始渐渐尝试不同角色的演绎。在《前程》中扮一个被压迫的女人,在《母与子》中扮一个中年贫妇,在《路柳墙花》里扮演女仆人,在《妇道》中扮一个忠厚妇人,在《女儿经》里扮弃妇……

真正让观众折服于宣景琳的演技的,是在电影《姊妹花》里扮演母亲一角。宣景琳回忆这段拍摄经历的时候,也怀念着郑正秋老夫子在片场的身影:“我在影片里扮的角色要从三十几岁演到六十岁,其中表演过程都是他帮助我分析,而使我由浅入深,一步步体会出来的,他对我说,我扮演的角色,最初应该是很壮健的,走起路来要结结实实,后来被丈夫抛弃了,人也老了,就应该带些病态,他还亲自演了各种样子给我看。”

《姊妹花》中的宣景琳

1933年的《姊妹花》,是明星影片公司当时最赚钱的一部电影,宣景琳的薪金本是二百五十元一个月,在拍摄《姊妹花》的时间里,按照双薪计算,最后拿到了共计一千元。

这部片子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连映了两个月,后来还参加了在莫科举行的国际电影展览会。宣景琳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她饰演“老太太”的演绎水平,也更是获得了“扮一个像一个”的赞誉。

倔强女伶

从宣景琳演艺生涯的几个关键节点来看,她的性格应是属于倔强的。这个性格特征,给她的事业带来了新的声色,但也或许是她中途辍影的因素之一。

1931年,电影技术革新,中国电影从无声转变为有声。这个变化给很多明星带来了困扰,因为当时普通话并不普及,只会说方言的明星,如果要与默片时代脱离,势必是要被淘汰的,而宣景琳就是方言大军中的一员。

金玲个人资料图片,二人转演员金玲个人资料图片

“明星”公司里有人笑她,说“苏州人不会打官话”,宣景琳要挣一口气,所以她当时一边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无声片《玉人永别》,一边答应了天一影片公司,参加有声电影《歌场春色》的摄制。

“为了拍这部片子,我拼命练习普通话的发音,又因为片里要我亲口歌唱,我特地请了梅花少女歌舞团的朋友来教我,我不懂五线谱,就像小时学京戏那样,一句一句地教我。

这部片子正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白天、晚上我得赶‘明星’和‘天一’,两处奔跑,人是吃力非凡。有一次拍《歌场春色》时,我演到途中,晕倒在浴缸中,连那个外国摄影师也急坏了。”宣景琳对待有声片时代的来临,态度是积极的,不服输的,有声片《歌场春色》最终使她在电影的历史里,保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宣景琳在电影的这一重大变革之后,又接连拍摄了3年电影,《大家庭》是她在“明星”拍摄的最后一部片子。她离开明星影片公司的原因,据她回忆,也是带有一点情绪的:

“我之脱离‘明星’,是由于感到了旧社会的人和人的关系实在太势力了。我宣景琳今天红了,大家捧我,可是当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床上躺了一百多天,请了不少医生,化了不少钱,除了胡蝶来看过我外,公司方面一点也不照顾我,反而有人讥笑我,说人老珠黄不值钱了……”

从1934年直到抗战胜利,除了1936年为新华影业公司拍过一部电影《秋雨残冬》外,宣景琳未再涉足电影界一步。直到解放后,她才又开始重新拍摄电影,息影十多年的宣景琳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自由天地》、《三八河边》、《家庭问题》等影片。比起同时代其他女明星,她艺龄最长、寿命也最长。

在宣景琳年迈时,记者去她家中作访,看到这个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家中四壁空空,除了五斗柜上的小镜框中有一张当年的生活照,唯一醒目的,是墙上悬挂着一幅陈述先生的正楷书法,上写四个大字“影坛前辈”。

参考资料:

雄骏:《宣景琳小传》,《影戏生活》,1931年,第一卷,第17期

笔花:《从“永别”说到宣景琳》,《影戏生活》,1931年,第一卷,第44期

宣景琳:《我的拉扯淡》,《新华画报》,1937年,第2卷,第4期

宣景琳:《我的银幕生活》,《感慨话当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

—END—

栏目编辑 | 张洪燕责任编辑 | 汪忆岚

扫码关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官方微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联盟影讯、活动预告、购票渠道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