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丁爱军,男,1966年生,成武人,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曾从事教师、教育行政等工作,现为济南市史志办公室市志编审处处长。2014年3月被省政府记二等功;2016年12月成为“泉城优秀公务员标兵”推荐人选。

自2003年由教育行业转为从事史志工作以来,敬业爱岗,敢于担当,潜心学习,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特别是自2013年9月任市志编审处处长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济南市二轮修志事业中去,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奉献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在办公室加班审改志稿。作为《济南市志(1986-2010)》的总纂,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济南市志》8本书、约900万字的编纂任务,并且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志书。同时,他还指导历下、历城、市中、槐荫、长清、济阳、商河8个县区,提前两年圆满完成山东省下达的二轮修志编纂任务,在已出版发行的县(市)区志书中,其中有7部县区志被评为省级优秀志书。

主持市志编审处工作后,调整制订了“科学谋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册编纂,保证质量”的新20字工作方针。对二轮修志工作重新进行梳理、谋划,对续修市志的编纂任务指标、完成步骤、时间要求、内容要求、资料收集、体裁体例、篇幅规模、审查验收、出版印刷等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关于济南市志(1986-2010)编纂规划的报告》,重新对整个《济南市志(1986-2010)》进行了科学谋划。他总揽全局,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步骤,做到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具体到人,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二轮修志工作从原有的粗放型推进,向科学细致化转型。在具体编纂过程中采取“多头并进、加快组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放慢出书、精心打磨”的策略。围绕培训和指导工作,丁爱军同志想办法、出实招,扩规模,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济南市修志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稳定队伍,凝聚了人心,加快全市二轮修志的步伐。他勤于动脑,创新工作方法,成立济南市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集中全市业务骨干,有力指导、推动和提前圆满完成了二轮修志任务,他在二轮修志工作中创造的“济南经验”被省史志办公室在全省推广。

展开全文

承担历史责任,

勇于开拓创新,

潜心修志问道,

弘扬史家精神。

青岛

臧先锋,男,1975年1月生,青岛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崂山区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区档案馆副馆长、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史志工作17年。

2001—2007年参与编辑出版《崂山区志》,获得全省“八个一”优秀史志成果。2003年创办《崂山春秋》季刊,已连续出版55期,形成文字360万字,办刊经验两次在全省方志理论研讨暨期刊座谈会做典型发言。2005年创办《崂山年鉴》,始终坚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已连续出版12卷,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先进成果。2008年提出并具体实施了街街修志、部门志编修、校校修志与村村修志三级体系。街道全部完成修志任务;出版10部部门志;出版村志103部,占139个社区的74%。2012年后提出实施《崂山图志》《崂山方志文化》《改革开放实录》《崂山革命先驱》四项系列丛书工程,已经出版10部,走上每年出版一部、排版一部、储备一部、研发一部的良性发展轨道。2016年开通了“崂山史志”公众微号与崂山党史官方微博,联合推出《忆崂山——旧容新貌存乡情》微信宣传片,在崂山区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崂山区地方志工作连续多年在青岛市名列前茅,先后获得省、市史志工作先进集体。

撰写论文、调研文章、经验材料等30余篇,多篇在《中国档案》《中国档案学研究》《山东史志》《史鉴》《青岛党史》等刊物发表。多次获得全市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年鉴工作先进个人。

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从事史志工作17载,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历经坎坷、始终向前。

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没有创新,激情就不会燃烧,梦想就不会实现。

生活中最头疼的是无聊。闲暇时光去旅游、摄影、登山总是能让人从干不完的工作中放松心情。

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快乐不能仰仗别人,只能自己去寻找。相信冷板凳能坐热,苦岗位能干甜。

淄博

徐杰,男,1962年9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82年7月至1988年4月在淄博市第三中学任教师;1988年4月调入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历任编辑科科员、副科长,秘书科科长,2001年7月至2008年6月,任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调研员、党组成员;2008年6月起,任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是山东省史志系统专家咨询组成员。2010年11月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从事地方史志工作29年,参加了两轮《淄博市志》的编纂工作。在淄博市第二轮修志启动后,担任《淄博市志》(1986-2002)副主编,主动打破分工,积极承担工业部类志稿的编辑任务,直接动手搜集补充资料和撰写初稿,为加快市志编修进度和保证志书质量起到了带头作用。2009年12月分管史志工作后,史志、年鉴业务一身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精心组织好志稿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为《淄博市志》(1986-2002)被评为中国地方志精品工程志书、获得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间,认真抓好区县二轮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2013年,淄博市率先在全省整建制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全市共10部)编纂任务, 2014年6月在全省史志工作电视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2002年起担任《淄博年鉴》副主编。2006年起分管年鉴编纂工作。在规范基础上不断创新,年鉴编纂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淄博年鉴》2011、2012年卷蝉联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全省唯一)。《淄博年鉴》2008、2009年卷蝉联全省“八个一”优秀史志成果优秀年鉴(第一名)。《淄博年鉴》获历届全省年鉴评奖特等奖。

2009年,牵头承担《淄博市地方史志工作条例》立法工作。该条例于2010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淄博市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地方史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第一部市级地方史志工作法规。立法速度创淄博市立法工作之最,法规质量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重视做好并积极推动全市基层志、基层年鉴编纂工作,主持制定出台了《淄博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加强基层志编纂工作的意见》《淄博市市志编纂委员关于加强区县年鉴编纂工作意见》《〈淄博年鉴〉编纂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基层修志编鉴工作的指导力度,带头为基层单位培训讲课审稿,提升全市基层志和年鉴编纂质量,促进全市地方史志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全市8个区县全部实现一年一鉴编纂工作全覆盖。

修志编鉴是一件苦差事。整天与文字打交道,大到结构,小到标点,一篇稿子,一个观点,一个标题,一句话,一个字,都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反复推敲,29年如一日,从不敢懈怠。

修志编鉴也是一件美差事。每一本经手的志鉴作品,第一次拿到手里的瞬间,都像初见新生的婴儿,定格进脑里。过程剪熬,结局美好。享受过程,也享受收获。正如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枣庄

赵静,女,1979年5月生,枣庄人,现任枣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秘书科长。

高质量完成主体业务。自2001年起参加《枣庄年鉴》的组稿编辑校对工作,先后对内文的政党政务、财政税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务旅游、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军事政法、经济监督管理、工业、农业、金融、特载等栏目具体分工负责;参与部分年度的封面装帧设计、彩页设计和校排以及印前准备等工作。《枣庄年鉴》已连续出版至第24卷,荣获1—4届全省优秀年鉴“综合特等奖”;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中荣获“市级综合年鉴二等奖”;在2015年“军队出版社图书印制军优产品”评奖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项“优等图书奖”。2002年枣庄市启动二轮修志工作,前期具体分工负责10余个部门的组稿任务。后期严格遵循质量标准,与其他编辑人员密切协作,认真编辑校对资料。《枣庄市志(1986—2005)》全书310万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获得任职资格随后聘任。在理论研究中,撰写业务理论文章多篇,入编《全省新方志论坛论文集》,曾获省年鉴学会优秀年鉴论文一等奖,省社科联理论研讨活动优秀论文奖。

加强综合协调和保障服务。自2012年担任秘书科长以来,始终把抓好史志工作对外沟通协调和提供高效服务作为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勇于负责,求真务实,认真履职。人事管理工作规范,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办理职务晋升的考察、备案、增资,认真做好年度考核工作,准确调整晋级、靠档和津补贴,及时办理入编、销编等工作;财务管理严格认真,坚决执行有关财务制度,做到合理使用各项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度管理日臻完善,认真梳理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材料,针对巡查监督反馈意见,形成整改方案,重新修订完善部分规章制度,着重强化具体操作和考核,让规章制度能用、实用、管用;后勤保障服务有力,发挥秘书科优势,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积极协助其他科室,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长期以来注意培养良好的作风,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严格要求自己,维护好史志工作人员的形象。在2005年2008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均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

秉笔著信史,快乐修方志。

东营

李中华,男,1969年3月生,广饶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9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东营市史志办公室编辑科科员、副科长、秘书科科长、副主任。全省史志系统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先后参与《东营市志》《东营年鉴》《东营图志》等30余种史志产品的编纂工作,分别担任副主编、执行主编等;是2004年以来三次市情网站改版升级、2009年以来方志馆建设相关工作主创人员之一;参与策划和组织全市点评优秀志书、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有奖征集、续修《东营市志》等重大工作、活动;参与编纂、修订《年鉴撰稿人手册》,并作为主讲人对全市年鉴撰稿人进行业务培训;参与多部县区志、10余部市直部门志的业务指导和审稿工作;有2篇专业论文和1篇执笔典型材料在《中国地方志》发表,有5篇论文获省级奖励。自学摄影、平面设计、地图制作、课件制作、出版印刷相关技术和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单位经费。先后获省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人社厅)记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

结缘史志廿二载,纵观古今五千年;自浅显处入手,至深奥处会心;伏首故纸堆,放眼新世界;编纂小书本,弘扬大文化;绝无假道学,可葆真性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专心致志,不亦快哉!

烟台

徐革,男,1984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招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高级副编审。30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大成绩。尤其2009年担任招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以来的8年间,带领招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先后多次获得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新方志奖先进单位,方志馆被评为全省优秀方志馆,所主编的《招远年鉴》连续5卷被评为全省优秀综合年鉴,其中2013卷获得综合年鉴一等奖和框架设计奖,2016卷被评为全省综合年鉴最高奖特等奖,是烟台市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级市。招远市情网站被评为烟台市唯一的全省优秀地情网站。本人多次被邀请参加了全省史志系统有关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被招远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机关工作者等称号。2012年、2015年省、市两级主要负责人先后来招视察,对招远市史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年鉴编纂步入正轨。1995年《招远年鉴》创刊,此后因编纂《招远市志》等大型志书而中断。2009年重新启动年鉴编纂工作,每两年编纂一卷。截止2015年,先后编纂了2009卷、2011卷、2013卷和2015卷。2016年起,在烟台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一年一鉴。

开创了村级志书编纂先河。为把全市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纳入依法开展、统一管理、规范有序、提质增效的轨道,2010年7月,率先在烟台市范围内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史志编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地方史志法规,并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基层宣传《意见》精神,抓好基层修志工作。2011年以来,先后筛选了三个文明村作为村级志书编写的示范村,派出编辑人员全程参与编写。截止2016年底,成功编纂出版了3部村志,目前还有一部村志正在编纂中。村志相继出版发行,不仅结束了招远市长达几十年没有一部完整村级志书的历史,而且对于依法理顺、规范、有序、高质量的编纂基层志书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建成全省优秀地情网站。2014年,把招远市情网站升级改版列为全市史志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招远市情网”终于在当年11月17日并入“山东省情网”面向社会公众开通。网站开通以来,许多县市区史志办通过各种方式前来学习招远网站建设经验。2015年4月,“招远市情网”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授予2014年度“全省优秀地情网站”荣誉称号,是烟台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方志馆被评为全省优秀方志馆。2010年以来,为创办县级一流方志馆,史志办多次向市政府争取,使方志馆面积达到106平方米,设有资料室、方志库和阅览室。2011年以来,为增加馆藏资源,将现存的资料与全国各地进行广泛交流,使藏书量不断增加,馆藏书量已达5000多册, 2011年4月,招远市方志馆被正式批复为市史志办内部股级科室,配备股级干部2人,管理人员 1人。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能接待来自社会各届人士来馆查询、借阅资料300多人次。

我热爱史志工作,就像老鼠爱大米。8年的实践使我更加坚定热心史志工作。我奉行的信条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这15个字是我对史志工作一生的矢志追求。即使有一天我从史志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毅然不忘初心,尊史爱史,与史志结缘。生是史志的人,死是史志的魂,为作好史志工作我愿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伟大的史志事业!撸起袖子加油干,振兴史志强国梦!

潍坊

吕俊峰,男,1974年9月生,潍坊人,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硕士。现任潍坊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潍坊市志》《潍坊年鉴》《文化潍坊》副主编,曾任潍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地方史志、地域文化及乡邦文献等,多次受到全国政协、省政协、省史志办及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曾被评为全国政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山东区域文化通览》编纂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

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地方史志工作特点,参加国家、省级重点课题3项,主持省级、市级重点课题2项。先后主持或参与编著《潍坊人居环境志》《潍坊地方历史》《潍坊风筝志》《潍坊自然环境志》《潍坊建置沿革志》《潍坊人物志》《潍坊民俗志》《潍坊文化通览》《潍坊人物年鉴》《潍坊人文自然遗产名录》《郑板桥丛书》《王大化传》《奎文历史文化通览》《潍坊书画艺术》《潍坊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著作30余部。积极探索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新渠道、新形式,为潍坊电视台拍摄《舌尖上的潍坊》《寻味潍坊》《这里是潍坊》等电视文化专题片担任文化顾问,播出后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进一步提高了史志工作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2011年以来,连续负责《潍坊年鉴》2011卷—2016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参与指导或评审《潍坊审计志》《潍坊党校志》《潍坊体育志》《潍坊监狱志》《潍坊农机志》《安丘县志》《景芝酒业志》《潍坊军事年鉴》《诸城年鉴》《寿光年鉴》《后姚家坊志》《则尔庄志》等志书、年鉴几十部。在史志理论研究方面,撰写的《潍坊古代修志名家述略》《<潍坊体育志>编纂浅谈》《潍坊金石学与金石志书纂修研究》《浮烟山世家望族与史志纂修研究》《地方志乘所见太公祠庙遗迹及崇拜研究》《窦光鼐与<日下旧闻考>的编纂》《风筝之都与风筝文化》等理论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全省方志理论研讨会交流。

责任与良知是做好史志工作的源泉,

热爱与担当是做好史志工作的动力,

勤学与善思是做好史志工作的前提,

严谨与求实是做好史志工作的根本,

团结与协作是做好史志工作的保障。

济宁

王培礼,男,1956年1月生,济宁人,中共党员。1974—1978年,部队服现役(任班长);1982年,济宁师专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语文教师;1989年,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1987年,调入济宁市史志办公室工作;1989年,任编辑科副科长;1991年,任业务指导科科长;2003年,任济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史志业务工作30年,现退休。

1988—2007年,先后7次被评为济宁市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和市直机关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省地方史志编委会表彰;1992年,被评为全省地方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省人事局联合表彰;2005年,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荣记三等功,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联合表彰;2009年,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荣记二等功,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联合表彰。

第一轮修志工作,任《济宁市志》副主编,《济宁山水志》、《济宁年鉴》(2003—2009年卷)主编,《泗水县志》《曲阜市志》《兖州市志》《邹城市志》《汶上县志》《任城区志》主审、副主审;主审《济宁林业志》《济宁水利志》《济宁交通志》等部门志10余部;主审县、市、区部门志及专业志30余部;参与《烟台市志》审稿;与他人合撰《济宁综鉴》,获济宁市第八次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二等奖。第二轮修志工作,参与审修《泗水县志》《嘉祥县志》《邹城市志》《鱼台县志》;参与《泰安市志》审稿;主审《济宁水利志》《济宁市统计志》;参与《济宁中区志》经济部类编写;2015年,被任城区聘为专家组审稿成员;2016年,被济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聘为专家组审稿成员。

史志工作三十年,胸有大志信念坚。

文化素养是基础,思辨能力不能浅,

编研能力须加强,创新能力更关键

善于坐得冷板凳,耐住寂寞细钻研,

红黄蓝绿圈又点,字字凝聚血与汗。

辛勤耕耘硕果丰,志鉴充盈库与馆,

资政存史育后人,修志事业代代传。

淡泊名利史志人,虽苦犹荣心更甜。

泰安

王笃银,男,1954年8月生,东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9年任泰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2013年退休。现为山东省史志系统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方志出版社外聘编辑。

作为省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对山东省、泰安市史志办安排的任务,均按时完成。2016年,先后对《寿光市志(1991—2010)》《胶州市志(1987—2013)》《泰安市岱岳区志(1985—2013)》《德州大事记》4部志稿提出修改意见;对《鄄城县通志》篇目制订进行了指导;参与《济南市志(1986—2010)》《青岛市志(1978—2005)》《梁山县志(1994—2013)》等8部志稿的评审,共撰写审读意见10万余字。2015、2016年,应邀为济南市、淄博市、泰安市等地举办的修志业务培训班授课,共同研讨进一步提高志书编纂质量的问题。

作为方志出版社外聘编辑,2011年以来,共审核修改全国方志书稿200余部,其中2016年36部。审稿中,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方志编纂及出版规定,积极宣传和借鉴山东省重点志书编纂经验,较好地保证了书稿质量。同时注重把外省(市)优秀志书的编纂方法在山东省史志办组织的志稿评审会上交流,对志稿修改完善起到了帮助作用。

主要史志成果:《志稿评议和研讨》(编著)、《泰山生力源集团志(1994—2008)》(主编)、《泰安市自来水公司志》(总纂)、《泰安市民政志(1985—2009)》(稿本、总纂)、《泰安市志(1985—2002)》(常务副主编)等。2009年3月,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省人事厅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2011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表彰为“齐鲁新方志奖”先进个人。

纸墨书香

史志悠长

镐天个人资料,镐天原名叫什么

风雨耕耘

甘历沧桑

执着守望

志趣共享

学无止境

再续篇章

威海

于文华,男,1965年11月生,文登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副编审。1987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文登区政府办公室文书、秘书、科长,外经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商会会长,区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2012年2月起任区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区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2013年整理出版的雍正道光版《文登县志》影印本获威海社科获一等奖。2015年点校译释的《废铎呓》获第十八次威海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撰写的《二轮修志面临的困难与解决对策》《提高志书检索效率的几点作法》《方志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等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二轮志书工业编记述要素和编纂方法探讨》在全省方志理论研讨评比中获二等奖。主编的《文登年鉴》(2011-2012)(2013)(2015)(2016)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奖励。主编《文登市志》(1991-2013),至2017年初,已完成20编120余万字编纂。收集整理出版《文登文献集》1—2卷。指导编纂《南桥村志》《文登文化志》等志书多部。2014年,文登区地方史志办公室获全省史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5年,文登区方志馆被评为全省优秀方志馆,2016年文登区情网获省优秀信息化建设成果奖。

志书是地情资料的载体,是一个地方的资料性工具书。作为史志人,需对历史存敬畏之心,“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编纂人员需要宁静淡定、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出版精品。唯此,方对得起一方水土。

日照

李世恩,男,1963年5月生,莒南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现任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他受命于危难,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大刀阔斧开展工作,短短五年时间,史志工作大见成效,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多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2014年3月,他被省政府办公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省公务员局联合表彰,并记个人二等功。并多次获得日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府办公室表彰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史志办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一、有担当,有胆识,有闯劲,知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硬是把在全省最落后的二轮修志、年鉴编纂、旧志整理、方志馆建设四项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并赶超到了全省前列。

2012年,李世恩担任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他直面落后的史志工作,审时度势,自我加压,积极作为,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史志办汇报,争取支持,克服各种困难,将停滞了整整10年的二轮修志工作重新启动起来。《日照市志》是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的第一部志书,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对李世恩给予厚望和重托。李世恩也深刻认识到肩上这副担子的份量,一刻也不敢轻松,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志工作中去,从零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日照市志》编修工作三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足见重视和支持,这在市一级是绝无仅有的。

他对《日照年鉴》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从版式到内容,从框架到结构,从选题到条目,从装帧到印刷,他都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由里到外,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内容丰富多彩,可读性极强。短短三四年时间,《日照年鉴》由过去的被人随意丢弃、不受待见变成了一本好评如潮、争相阅读和收藏的“畅销书”,连续多年获得山东省优秀年鉴和全国优秀年鉴等称号,其独特的版式和表现形式,深被史志同行推崇和模仿。

他主编的《清•光绪<日照县志>点注本》,运作精细,聘请知名专家点注,不拘一格,独辟新径,创造性地采用原文缩影重现、字迹深浅处理、简体重排、点校注释的方式,将古文繁体和简体点注在同一页对照呈现。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让读者一睹旧志原貌,而且繁简对照、甄别阅读,从而大大提升对古文的辨识力、理解力和鉴赏力。该书以其首创性、专业性和可读性,广受好评和追捧,成为全国各地的模学本,并争相收藏。该书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举办的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评比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旧志整理成果”。

他积极争取市方志馆建设项目,用事业心、用真诚感动市委、市政府领导,感动有关部门,得以同意立项建设市方志馆。之后,他又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从主体馆到附属设施再到书库,一项一项争取,一步一步为营,一点一点扩大面积,由最初的1500平米逐步扩大到目前的4000多平米,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还实现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目前,方志馆正在紧张的装修、布展过程中,今年6、7月份即可建成并对外开馆,将成为日照一张亮丽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二、他有谋略,有思路,善于借势、借力、借智,具有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亮点频闪,经验可圈可点。

首先,他善于借势,加强史志工作。上任伊始,他就积极争取市领导重视和支持史志工作。五年来,两任市委书记、三任市长、四任分管市长都对史志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先后对史志工作做出批示,给予了最大支持,有力地提升了史志部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史志工作的开展。同时,也积极争取省史志办领导的支持,学会快乐修志,修志问道,修志得志,使一个落后的市在全省史志系统中一跃而起,后来居上。

其次,他善于借力,壮大史志工作。在志书年鉴编纂、旧志整理和方志馆建设等方面,他积极向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市行政事务管理局、市文广新局等部门沟通交流,协调关系,争取资金、办公场所、库房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修志过程中,更是巧借督查之力,有效推动修志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市史志办一直在三间办公室里办公,其中一间办公室有6个人,拥挤不堪,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他积极向市政府办公室和行政事务管理局汇报争取,用作为赢得关心和支持,今年三月份,市史志办喜迁新的办公地点,办公场所由过去的三间一下子扩充到八间,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大家欢欣鼓舞,干劲倍增。

第三,他善于借智,运筹史志工作。二轮修志重新启动后,他精心筹划、运作,精心挑选修志人员,聘请了七八位人品好、素质高、文字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编修办公室,集中办公。他关心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经常组织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做到劳逸结合,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实行1+1工作法,市史志办全员靠上,积极配合,众手成志,使得修志工作扎实有序和快速推进,深得领导赞赏,赢得社会各界的好口碑,外地同行也纷纷慕名前来学习取经。短短四年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日照市志》总纂稿,分上、中、下三卷,计360万字。目前已进入征求部门意见阶段,今年7、8月份进行专家评审,2018年6月出版发行。

三、他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他的文章文笔好,有思想,有观点,耐读好看。他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近二十年在市政府办公室从事文字、督查等工作的经历,培养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全方位、复合型的工作能力。他还兼任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散见于《中国作家》《人民日报》《诗刊》《瞭望》等全国五十多家报刊杂志,有十多篇代表作被选入全国几十种文学选本,拥有众多的读者和粉丝。

从事史志工作之后,他及时转换工作思路和写作体裁,围绕史志工作撰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史志论文。他的论文不拘一格,风格鲜明而独特,引领方志论坛新文风。譬如,他撰写的《创新,是年鉴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以< 日照年鉴>为例谈年鉴编纂如何创新发展》,选题独特,语言鲜活,没有套话和废话,让人耳目一新,成为第七次全国地方专业(行业)年鉴研讨会上被选用交流学习的九篇论文的第四篇,并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他撰写的《方志馆:最原创、最民族、最个性的中国城市文化服务设施——结合日照方志馆建设实践浅谈方志馆如何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和经验。

他热爱史志工作,热心宣传史志工作,从不放松学习和探索,在多领域有所作为。近期,他创作完成了歌曲《光荣使命—史志之歌》,歌词大气不失亲切,厚重不失文雅,意蕴深刻,鼓舞人心,充满正能量,力图打造一首属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史志系统自己的歌曲。目前,已请知名作曲家谱曲,正在进行后期编曲录制工作,不久将向社会推出这首单曲,词好曲美,必将极大地宣传、外化史志工作。

记录当代,传承历史,史志部门因使命而存在,史志工作者因尽责而光荣。

不言清苦,甘于寂寞,我们执着的脚步从未停歇。

四季轮回,风霜雨雪,我们坚定的信念永不褪色。

把历史告诉现在,把现在告诉未来,这就是我们史志人的职责与担当。

光荣使命,任重道远,我们修志问道,与天地同在。

光荣使命,纯真本色,我们传承文脉,为盛世添彩。

莱芜

毕泗国,男,1967年3月生,莱芜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调入莱芜市史志办,历任编辑科副科长(主持工作),编辑科科长,方志科科长,副调研员,副主任、党支部委员。2010年12月,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参加地方史志工作20多年来,完成了《山东年鉴》《莱芜年鉴》《莱芜钢铁》《莱芜概况)》《莱芜古今》《莱芜历代志书集成》《莱芜市对口援建北川志》《莱芜市志》《山东省志•方志志》《山东省志•人物志》等地方文献、志鉴书籍的编纂、供稿等工作。连续5次被评为《山东年鉴》优秀撰稿人;先后多次被评为市直机关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社科普及先进个人等。

1996年起,完成了数卷《山东年鉴》莱芜部分的供稿任务;完成了《莱芜年鉴》(1996年至2009年)连续14卷的《大事记》《政治》等部类撰稿、编纂以及全书统稿工作。2002年起,作为业务科长、志书副主编,承担了志书编纂所有环节的各项工作,从编制规划到拟订方案、从设计篇目到制定凡例、从人员组织到明确分工、从资料长编到开展志稿评议、从深入各单位调研指导到研究制定质量标准规范等,完成了新修《莱芜市志》(300余万字)近四分之一篇幅的编审任务,为志书出版作出了突出贡献,志书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莱芜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年来,评审基层志达30多部,认真抓好区志指导、评审、出版工作,继淄博、泰安之后,莱芜在全省第三个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带领有关人员,聘请专业人员研发了方志馆图书库房管理软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市情网不断改版升级, 2011年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评为“齐鲁新方志奖”优秀地情网站,全市实现市情网、区情网全覆盖。2016年,面对任务重、人手少、时间紧的情况,主动作为,赴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1000余份、50余万字,撰写了《山东省志•方志志》(莱芜部分) 5万余字,提前完成了供稿任务;完成了《山东省志•人物志》资料收集工作。

镐天个人资料,镐天原名叫什么

修志工作是一项需要毅力、耐心、细心的工作,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修志人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潜心修志,以质量为志书之生命,认真研读每一份志稿,仔细推敲,反复打磨;客观公正,存真求实,保持志书的资料性、可靠性,使志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后世的检验。

临沂

于芹,男,1960年生,沂水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6年参加工作,1987年参与修志工作,2004年调入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先后任副科长、科长、副调研员、副主任。

主编《沂南博览》《沂南歌谣》《天南海北阳都人》《阳都岁月》《山东历史文化村镇•临沂卷》等各类志类出版物5部;承担《临沂市志(1995-2010)》第一册编纂的大量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编辑、审稿、校对等工作,并担任执行副主编,通审了全部志稿,该册志书被评为全省优秀市县级志书;担任副主编的《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当代山东概览•临沂》《沂蒙革命根据地志》《沂南年鉴》《临沂年鉴》等志书或志类出版物20余部。参编的《沂南县志》《临沂百年大事记》《蒙山志》等其他志、鉴著作或志类出版物数十部。参与初审、终审的各级志类出版物近20部,总字数2000万字左右。先后参加各种高规格的业务理论研讨会十余次。为县区、市直部门举办培训班近20次,参训人员1000余人。

多次被评为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并被记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11年 5月,被评为“齐鲁新方志奖”先进个人。为全省史志系统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成员。

修志须先立志,要志存高远。修志清苦、艰苦,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修志要既做人又做事,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修志要先修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人顺,人顺则事成。

要倡导和谐修志,做到内部同事、史志部门与供稿单位、本地与兄弟县市同行关系和谐。修志必得志,志存千载。

德州

郝德禄,男,1943年11月生,齐河县马集镇雷屯村人,大专学历,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齐河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报道组、组织组干事,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2月,任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1992年12月,任县委副书记;1995年3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1996年3月至2003年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2010年,任德州市史志系统修志业务专家组成员;2011年5月,任县地方志丛书指导评审验收小组组长,县地方志丛书评审主审。曾主编《齐河县志》(1990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齐河县组织史资料(1924—1987)》《中共齐河县党史大事记(1924—1987)》《齐河县情(1986—1990)》《齐河县情(1991—1995)》,任《齐河投资环境研究》副主编。著有《岁月集》《四方集》《花甲集》《杖国集》。1971年6月,被德州地区授予“模范通讯员”称号,并通报表扬;1990年、1991年、1992年被县委、县政府各记大功一次;1991年10月,省委组织史资料编辑领导小组授予“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晋升一级工资;1995年6月,县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廉洁勤政先进个人”称号。

退休后,主编《齐河县志(1986—2008)》,被评为省优秀志书。《清康熙 民国〈齐河县志〉校注汇编》。为搜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齐河县志》,又为节约办公室人员,让老伴陪同,冒严寒、酷暑,北去北京、天津,南去武汉、南宁,拍照誊写。老伴在北京大学犯病,急救及时,无妨碍公务。齐河南下干部多,写有大量回忆录,趁县志编完之际,组织人员编修《齐河风云录》。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农村村庄越来越少,留住乡愁便是当务之急,所以又组织人员编修《齐河县农村简志》。第二轮县志编写完成后,响应省市史志办的号召,立即组织人员编写年鉴,已出版(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齐河年鉴》6部,多数被评为优秀年鉴,2015年年鉴被评为省特等奖。主编《郝秋岩志》《左宝贵志》《时传祥志》《王祝晨志》4部人物志,其中《郝秋岩志》《左宝贵志》《时传祥志》被市评为优秀志书。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主编《齐河县抗日战争志》,被市评为优秀志书。2011年5月,又开展乡镇志、部门志的组织编修工作,与分管县领导、史志办同志多次下乡镇、部门督导,召开调度会,至2017年3月,已出版乡镇志部、部门志38部,已评审未出版13部;出版村志4部。2013年,全省史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编写乡镇村志,齐河县早在2011年就有部署,但行动迟缓。全省会议后,立即行动,召开全县动员会议,又召开85人的村志主笔会议,亲自讲解村志的材料收集与方志的基础知识。并先后5次在全省举办的培训班上讲课,1次在德州市培训班上讲课。2016年12月16日应邀去博山区讲课时,4点早起做饭时,不小心摔倒,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因答应的事,必须去,何况有近200人在等着听课,当时认为是扭伤,忍一忍就好,4点半去地铁站,走半小时,7点10分乘高铁去淄博。下车后无法上车,只好让人帮着抬腿,迈台阶疼得厉害,晚上不能脱衣服,只好和衣而睡,疼醒后,就改稿。17日讲完课后,下午返回北京,第二天到医院检查,原来是8、9肋骨骨折,并错位。

只要有评审任务,每天都是三四点钟起床,起来改稿,直到把稿修改好,并写出评审意见。

2008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人事厅授予“2005—2008年全省史志工作先进个人,记三等功奖励”;2010年12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授予“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6月,获“齐鲁新方志奖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6月,获“全市‘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2014年12月,被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特殊贡献奖”。事迹收录到《山东地方史志志》中。

接触史志工作始自1985年,至今有三十多年。2007年后,县里聘请我任第二轮《齐河县志》主编,我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全力推动全县的史志工作,至今全县出版发行地方志书37部,评审地方志书51部。我体会到:史志人要甘于清苦,踏实工作。史志工作是“辛苦、清苦、艰苦”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史志人要勤于学习,提升水平。史志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专业知识,借鉴先进经验,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史志人要提高认识和觉悟,要安心、甘心、专心,秉承对历史和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书卷、笔耕不辍。

聊城

孙善英,女,1980年11月生,日照市五莲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教师。2010年9月到聊城市史志办工作,现为聊城市史志办编务科副科长。参加工作以来,年度考核中2次被评为优秀,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市共产党员先锋岗先进个人,2013年,在市直机关公文写作比武中被授予“市直机关岗位能手”。

积极参与志鉴编修和部门志指导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聊城年鉴》《聊城地方史研究》《聊城历史文化遗存概览》《山东省志•地方史志志(1981—2018》《聊城市志(1997—2015)》等多部志书、年鉴、地情书的编纂,担任组稿和编辑工作。参与《莘县志》(1988~2010)评议稿的评审会,并做评议发言;先后为《聊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志》《阳谷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的编纂进行业务培训。

加强方志理论和地情资料学习研究,业务理论有所进步。陆续在《广东史志》《江苏史志》《光岳论坛》《山东史志》《齐鲁文史》《史鉴》等省级史志期刊、文史期刊发表理论文章十余篇。2014年,撰写论文《精编人物志 增强二轮志书的可读性》参加山东省方志理论研讨会,并做典型发言,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2015年撰写论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做好旧志整理工作》并参加了中指组举办的新方志论坛。2016年,撰写论文《“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地方志创新路径探索》并参加了中指组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

参与文史论证工作,搞好社会服务。2012年,参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山东卷聊城部分),承编土特产品、重大事件、著名人物3部分内容。2013年,配合省政府研究室和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的调研组搜集整理关于聊城市运河古城的基本情况、发展历史及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等文字材料2.6万余字,受到与会专家好评。2016年,围绕二轮志书编纂、年鉴编纂、方志馆建设等内容到南京、杭州等地交流学习史志工作,学习结束后撰写2篇调研报告,为市二轮志书的编纂积累了实践经验。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作为一名史志人,身逢盛世,编修一方之志书,记录一域之地情,留存后世,启迪后人,自知身肩重任,必将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而自勉,以“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而自励,心怀感恩,力学笃行。

滨州

侯玉杰,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海阳市人,1983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到惠民地区(滨州市)史志办工作至今。是九三学社社员,滨州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滨州市史志办年鉴科科长。

参与两届《滨州地区志》编辑。历任《滨州年鉴》编辑、副主编、执行副主编、执行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出版专著10余部,作为课题组长主持了省文化厅重点课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2003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获滨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百名历史人物》,获滨州市人文科学一等奖。2014年4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百家诗歌词曲》,获山东省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另外编写了《一代帝师杜受田家族史话》《滨州杜氏家族故事》等。是万历、康熙、咸丰三部《滨州志》主校。

1987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团员,2001年被评为省优秀年鉴副主编,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06年被中共滨州市委表彰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滨州市政协评为“五好政协委员”。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聘为首批滨州市历史文化咨询委员,2016年,被滨州市人大常委会聘为首批立法咨询专家。2017年2月,被滨州市政协聘为首批文史馆员。

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可我已经坐了三十年了,够冷的了。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得付出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

菏泽

惠正法,男,1957年9月出生,单县人。1982年调入单县史志办,先后任编辑、副主任、主任。2009年内退后仍致力于地方史志工作,前后已35年。为20世纪80年代首次修志主编,又主持启动了单县二轮修志,培养了一批修志新人。参加了二轮菏泽市志的修改。参加省内外县市志评审会议20多次,都做了认真发言。与史志办老专家共同撰写了《方志学与方志编纂》之讲稿。

在职期间,先后主编了《单县志》、《单县科技志》、《中共湖西党史人物》、《单县通史》、《单县大事记》、《单县组织史》等著述300多万字;参编了《单县概况》、《单县古今》5本、单县史志资料36期计100多万字。指导编写部门志50多部。参编省市党史、地方志、地情书刊多部。建议省史志办编辑了山东新时期人物传,组织供稿200多篇。

内退以后,在单县史志办领导支持下,组建了单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周自齐研究会、吕后文化研究会、单卷与善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和史志工作有关的社团组织,任会长。还兼职于单县关工委、老促会、中华文化促进会、老年学学会、菏泽学院湖西红色文化研究课题组等。

近年,主编参编了《单县人民法院志》、《单县教育60年志》、《山东单县第一中学志》、《单县第二中学志》、《单县中心医院志》、《单县信用联社志》、《舜化工志》、《单县历史文化丛书》(5本)、《单县与善文化》、《红色湖西丛书》(3本)、《红色统战》、《单县往事》、《乡土恋歌等书》。2012年创办以地方史志内容为主的刊物——《单州古今》,任主编,已印行25期。

因贡献突出,两次评为山东省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年鉴工作先进工作者,获省记三等功一次。对史志工作情有独钟,对湖西革命史颇有研究,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帮助县内外一些单位和个人搞清了一些历史疑难问题。

修志得志,得志弘志。

35年的修志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修志是一项艰苦、清苦、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从事这项工作,是荣幸,也是机遇。苦点、累点,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记述历史,明辨得失、弘扬传统、增加正能量,于人与己,于当今后世,无疑是一项善事。吾愿终生从事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