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满足开学条件的学校已纷纷开学复课。

可是开学没多久,又有小学生跳楼自杀了。

近日,西安一名9岁的女孩在家中跳楼,生前,她留下了两封“遗书”:

“妈妈 对不起 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 我干什么 都不行”

展开全文

当天下午4点多,女孩发语音说道,老师布置的作文要求5点写完,自己完成不了。

妈妈没有太当回事,只是微里鼓励她尽快完成。

等到6点多,爷爷打开房门,发现孩子不见了,窗户敞开着,才知道悲剧已经发生。

一句“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背后有多少的心酸和绝望。

4月23日,安徽郎溪。初一女生元元(化名),在开学第一天,竟从4层的宿舍楼跳下。

据了解,早上八点半左右,元元在妈妈的陪同下到了学校,并且多次与舍友进出宿舍,帮助他人搬运行李。

在其他舍友整理床铺时,她搬了一个凳子到隔离宿舍对面的护墙处,爬了上去背朝外坐着,舍友看到后劝她下来,元元不仅没有下来,反而问舍友:“从这里跳下去会不会死?”

随后,在两名舍友的目睹之下,元元纵身跳楼。

舍友吓得声呼救,宿管匆忙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但都无济于事,元元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有报道称,元元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还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曾上网查过相关信息。

开学之前,元元给自己的生命做了“倒计时”。随后,在开学第一天,她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终结生命。

最近孩子跳楼的新闻有多少?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从15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学生,因上网课不积极,被家长严厉训斥了几句后,一时想不开,从楼上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

同样是开学,为何有的孩子笑得像朵花,有的孩子却选择了结束生命就此凋零。

为何差距那么大???

01

孩子自杀的隐患在家庭

这些孩子,都是受到外界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时,因承受不住,而后用极端的方式——死亡来回应爱TA们的家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悲伤与眼泪。

陈琳为什么自杀,陈琳怎么没的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 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人民网)

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抑郁症、都是致孩子瞬间崩溃,自杀的典型诱因。

有学者认为90%的自杀者有潜在的精神障碍,自杀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抑郁的最后结果,但青少年抑郁的产生,并非旦夕之间的事。

竞争压力家庭冲突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 中国针对儿童抑郁及精神心理问题的救助不足又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我国学者曾经在上9所中小学进行干预研究。经过1年的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儿童自杀的生物学研究也进展有限,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抑郁药物在儿童有更多...不良反应……

看来现阶段心理学家所谓的早期发现儿童抑郁及时干预这种漂亮的口号仅仅是不可及的乌托邦,我们不该寄太大希望于孩子们的抑郁及自杀的问题能够在心理医生或精神病专家那里获得完满解决,也许必要时仍需向专业机构求助,但 隐患的预防及真正的根除之道在家庭。

基于今年疫情原因,孩子和家长长时间相处学习,就造成了原本的矛放大。面对开学,难免有些不适,再加上学习压力大,才导致这一次一次悲剧的发生。

02

孩子的心为什么缺了?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03

好家庭都是相似的

所有的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 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

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就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04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

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

我当时建议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

那儿子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

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竟哭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

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

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

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05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称其为“家”。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

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

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归根结底,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一定是家庭“病”了。

找出孩子“病”了的原因,想办法去解决。平时更要注意家庭存在的矛盾,那么在平常我们如何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

06

给予孩子正确的挫折认识

告诉孩子任何人做事,一开始都会有困难,多鼓励孩子坚持到底, 相让孩子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有勇气面对挫折。

其次,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采取的方法不对,或者努力的程度不足,那么孩子会有进一步成长与改进的动力。

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在陪孩子玩耍时,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让着孩子。

我们需要和孩子说清楚,比赛有很多种可能性,有人赢,也会有人输,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把解决问题能力还给孩子,而不是代劳:

生活,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打扫卫生...当孩子面对这么多人生中的小挑战,父母也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一手包办。

当孩子对自己的挫折时,要允许他大哭,允许他哭过之后,意识到问题还要自己解决,而不是独断解决。

认同、疏解孩子情绪:

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对大人来说都很小,但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寻求父母的帮助,一定要认同孩子出现的情绪,比如难过、无奈,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帮助孩子一起战胜困难。

很多时候,父母家人的陪伴,共同面对,能让他们产生更多更大的勇气来面对挫折。

鼓励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面对困难,有些情绪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发泄出来,不要一味去打压。可以让孩子发泄,但也要鼓励孩子继续。

要知道,治理洪水最好的办法永远不是堵,而是疏通。负面情绪没有那么可怕,教会孩子勇敢的面对内心的脆弱,宣泄,才是治疗良方。

也许很多家长都自诩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如果只注重孩子的外在的成长,却忽略了他们心灵上的健康成熟,显然这种教育观是扭曲的、不健全的。

尤其是上述悲剧的发生更是狠狠地扇了这种教育观一记耳光,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完好存在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如果人都死了,还谈什么教育?

了解更多开学资料哦

更多视频请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抖音

文章源于:网络,侵删

感恩相遇,感恩相伴

感恩有你,一路同行

教育来不得半点激进, 我们坚守教育初心, 怀抱救世之心,再次推出升级创新版私人订制服务: 名师入园指导, 委培送教下乡, 自然教育热点课程,权威资格认证, 国内外名园观摩…

私人订制特色:

陈琳为什么自杀,陈琳怎么没的

1.立足实际, 个性把脉, 有效落地, 迅速提升;

2.科学“拟定菜单”, 按需“自助点菜”, 实践“因材施教”,助推“消化吸收”。

学尚思——拥有教育情怀, 关注教师成长!

欢迎各地教育局幼儿园、幼教机构洽谈联系合作。

邀您加入:中国幼教之声???·???园长成长乐园

学尚思教育本期推荐

课程&配套材料

空天探秘

多功能区--空天城

学尚思教育培训定制服务

更多好文请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幼教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