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训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通过家训,抚今追昔,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迹,力透纸背,遗留于故纸堆中斑驳的墨香里。学习家训,传承家风!但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家训,家训到底为何物,恐怕也不甚了解。周公家训、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唐太宗《帝范》、柳玭叙训、司马光《家范》、朱子家训等等帝王名人家训,流传于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文化 源远流长

展开全文

朱熹题书《家宝》手迹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修齐治平,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肖战个人资料及作品,肖战个人资料及作品陈情令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肖战个人资料及作品,肖战个人资料及作品陈情令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说完孔孟的家训,在这里还特别介绍一下被孔孟推崇的百世之师、圣之和者、儒学先驱柳下惠10世孙展瑞所撰写的《家范》,可谓是我国先秦时期保留至今的先秦时期家训,掩藏于世代相传二千余年的《展氏族谱》中,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家谱乃传家之宝,往往秘而不宣,“藏在深闺人未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家范》一书时,也未及收录,以致湮没无闻。《展氏族谱》《世系》有一段记载如下:

“瑞,字伏图,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

展瑞撰著的《家范》,言简意赅,虽然短短80字,却把先祖柳下惠的高风亮节,高度概括表达出来。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称贤,孟子尊圣,德隆道尊,万世师表。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礼,坚持修身养性。突破世俗,关爱他人;士师任上,执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鸟,以民为本;反对逾矩,以顺训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词却敌,消弭战火;从爱出发,以仁止战;创立私学,教化子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

《展氏族谱》始修于柳下惠8世孙展迈,家谱有如此的记载:“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展迈之孙展瑞在续修家谱时,接着又撰写了《家范》,使家谱更为完整,既有《世系》,又有《家范》,代代相传,教育后人。

展迈在《家范》中,以“夫圣妻贤”,赞誉先祖,并非虚言,可谓是实至名归。《家范》开首两句:“派衍周公,宗鲁道范”,交代了柳下惠家族的家世与家风。柳氏出于周公之后,尊奉鲁国“道范”。《家范》接着这样记述:“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概述了先祖柳下惠的主要事迹。“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以孔孟的评价,更加说明了柳下惠人格之高尚。最后四句,“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要求子孙接续祖宗事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范》涉及的典故不少,如三黜不去、岑鼎明信、受命却师、蔽贤窃位、三公不易等。《家范》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家风、家训以及柳下惠,相信不无裨益,对于《全先秦文》的辑录出版,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八德家风 光耀千秋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万民归附,争相朝拜,必将会雄于世界。

从古代家训方面解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的思想内涵以及社会教化的现实意义。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放在八德首位,是有深意的!孔子在《孝经》中如此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用白话文翻译这段话,意思是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道,是乃天经地义。他还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与根本,八德中的重中之重 孔子把孝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告诉人类,孝悌之道,如果做到极致,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显扬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古之二十四孝,流传至今感人至深,建安七子孔融与兄孔褒一门争死,悌之至也,千古佳话,后人称颂。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孔子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孔子重礼,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主要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

谦谦君子,知礼明礼尊礼守礼,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不因美色而失礼,柳下惠坐怀不乱,扶助弱女子,尊礼守礼,成为道德楷模。

关于八德中的“廉”,古代家训,多有提及。北宋大清官包拯应该是廉洁的典范,他不独对自己要求严格,丝毫不贪不占,要求子孙也是如此。在成千上万家谱中,著名姓氏文化专家柳哲先生发现一套清道光年间的《包氏宗谱》,刊有包拯的手书家训,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现把它抄录在这里,与读者分享!一是字少,只有37字;二是手书家训,字如其人,颇为罕见;三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包拯家训对于包氏子孙适用,对于今人仍有警示作用!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削谱”、“革族”,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惩治手段。包拯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戒后人。如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教化子孙!

古之壮士崇仁尚义,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歃血为盟,订立生死之交,兄弟三人出生入死开创蜀汉基业,苟富贵勿相忘,金兰之好不会随风云突变。

宋朝名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君爱民,慈悲济世,“义”行天下,福泽子孙范氏家族八百年兴盛不衰,他把好的风水宝地让出来办学堂,把母亲在在绝户地,心好是最好的风水。他开办义庄,鲜为人知,其慈善义举,开创中国民间慈善义庄先河。《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在平江府长洲、吴县置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范氏后人曾为此多次修订、续订“规矩”。仅范纯仁(范仲淹的次子)兄弟时期,就有十续规矩之说,平均每四年左右即续订一次。这些修订、续订涉及的内容或支持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或监督“掌管人”,或针对田产、仓房管理,或完善领取制度,或处罚虚报冒领人,条款非常详细。

元、明时期,虽然有关修订范氏义庄“规矩”的资料欠缺,情况不明,但清代仍在适时修订“规矩”的内容却是有据可查的。乾隆时范氏《增订广义庄规矩》中特别强调了对贫病族人的照顾问题。“谨考先规,子孙不论贫富均沾义泽,遇有极贫,量加周赡,似可毋庸再益。但有贫病交加,实在不能自存者,允谊矜念,以广先仁。每岁房支长报名,执事核实,每名给米1户,稍资澶粥,极困者量加”。

可见,即便在义庄运行六七百年后,其“规矩”也仍在不时更新。由于是“随事立规”的,因而义庄的“规矩”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适应力,使义庄的赡族原则总是充满着活力。

范氏义庄设立后,仿行者遍及江南。“苏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间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范氏义庄)者,而江以南尤盛”。有人统计这期间江南义庄的结果显示:明代276年间,各地族田义庄的资料约有200宗,而宋元两代400年间,仅有约70宗,到清代末年,仅苏州府的义庄数即达到200多个,由此可见范氏义庄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之大。

自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来,“孝悌”、“仁义”、“忠信”等成为敦化人伦、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范氏义庄的设立,无论是当初范仲淹手定“规矩”实行普遍福利的主张,还是到清代乾隆时《主奉能浒增定规矩》中,提出“优老”、鼓励守节的各项措施,它都将“孝”、“仁”、“忠”“义”等观念贯穿于慈善之中,使慈善事业无形中发挥着教化功能,践行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

众所周知,岳飞是我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典范,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教子爱国,传为佳话。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亲自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明方孝孺,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当时情景大概如此,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以十族人身家性命忠君报国,天地同悲,可歌可泣!

岳飞、方孝孺此等民族气节,凛然大义,铮铮铁骨,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忠勇不屈的民族魂穿越时天空,激励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抵御外辱、抗击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与民族尊严,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亦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时史。以史为鉴,浩气永存,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风云,昭然若揭的狼子野心,我们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时刻准备亮剑捉妖擒魔!

宋代大儒胡安国《《与子寅书》写道:“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立志领会圣贤之道,期待自己能成为范希文(仲淹)一样的人;居心忠厚守信,诚实不欺;行动端庄稳重,操守清廉谨慎;处理事情精明敏捷,果断辨别是非;考求立法的原意,谨慎执法:以此为官行政,你的政绩就不会落后于人了,你好自勉励吧!修养身心,要注意饮食男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古来圣贤都由此入手下功夫,怎可忽视呢?”

清代名宦曾国藩《与沅甫九弟书》写道:“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左季高对待弟弟非常关切,你就应用真心相对,不可常怀诡诈之术,“或迎或拒。凡他人以虚伪来待我,我以真诚去对他,时间长了,虚伪者也和我一道趋向于真诚了。”

不论是胡安国,还是曾国藩,要求子女弟侄待人以诚,做到忠厚守信,诚实不欺,对于今天社会,仍有现实意义。从而也让我们想起了春秋时期的一位被孔孟推崇的圣贤柳下惠。他就是当时社会诚实守信的楷模,甚至称为国际社会的诚信模范。

据《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齐国国君很眼红,命鲁国将岑鼎献给齐国,否则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一座岑鼎献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鲁国国君没办法,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汉代刘向评论此事说:“柳下惠可谓守信矣!不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这一事迹,可谓是中华乃至世界诚信的典范。

一个家族一般通过家训、家诫、训诫等来规范儿女子孙的立身行事,古代有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告诫一类的家训,最有名的当推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意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德行。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民国四年《晋陵庄氏家谱》一篇手书庄氏家训“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短短10字,言简意赅,颇为罕见,弥足珍贵。古代家训,长则成千上万字,甚或数十万字,短则数十字,上百字,只有短短10个字的家训,极其罕见。《颜氏家训》,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堪称“超长家训”,洋洋大观,以致可以单独成书。该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晋陵庄氏家谱》上的这则家训,又称《始祖贻铭》。家谱如此记载:“善夫楚园公述《始祖贻铭》云:训不出于祖,特纂修之具文耳,是弊也,巨家大族往往不免连篇累牍,陈语相因,不必实出于祖也。今吾祖八三公贻铭十字,子孙守之。其于为人也,庶矣!楚园第有例说两条,无记载,今特大书特书,冠之卷首,而以楚园说附诸上方,泰亦赘跋数语,俾吾族人开卷而知所向往也。”

楚园庄公如此写道:“有谱必有训,不出于祖,特纂修之具文耳。未必行之家,讵可推之族也。吾族相传,始祖八三公建庵慈福寺,勒铭钟鼎曰: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厥后,寺遭兵火,钟鼎已非故物,而铭言犹播人口,愿吾族人,国朝以来,青衿代不乏人,朱衣未经一点,或者归咎斯铭,反谓不祥之识,嗟嗟子孙,而果贤也。无金玉贵,亦可也。抑未必贤耶,谶亦不验,安知后世无显者,请与宗人约,嗣今为善者,勿以报施惰行,为学者,勿以得失灰心,培根达枝,吾后必有兴者也!”

“训之大者也,莫如我高皇帝,铎训六条:曰孝顺父母;曰尊敬长上;曰和睦乡里;曰教训子孙;曰各安生理;曰毋作非为。大哉王言,保族宜家之本也。尝观郑氏义门家规,多至一百六十八则,要其归,岂有能出此六条之范围者,吾族勉之,圣训使士为良士,民为良民,斯八三老祖之所谓贤矣!”

顶尖级企业家、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该家谱光绪17年曾刊行过一次,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套。根据家谱记载,柳传志乃北宋大词人柳永的嫡系后裔。家谱收入了《河东柳氏族训》、《柳玭叙训》、《来止公宗训十条》、《楷人公宗诫十六条》等。由于篇幅原因,只把宗训、宗诫条目抄录在这里,便于对该家谱家训的了解。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十、积德行。《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其中《来止公宗训十条》的第一条就是“忠于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国爱党,可以用来解释“八德”之中的“忠德”,对于今天为国效忠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与广大的公务员,恐怕仍有现实意义。《京江柳氏宗谱》“忠于君”这条家训是这样写的:“古之为臣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盖士既委贽为臣,则此身非亲之身,而为君之身矣。虽职有大小,事有难易,皆当随分自尽,若稍留一未尽之隐,君即不我责,我将何以对君,昔人有言曰:‘居官之法,唯有清慎勤,所以教忠也’。凡我族人,有事君之责者,尚其勖诸。”古代皇帝君主,乃一国之主。忠于君,即忠于国。要做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而且指出为官之道在于“清、慎、勤”三字,恐怕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仍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从而也联想到京江柳氏后人柳谷书、柳传志、柳林、柳青、柳甄祖孙三代,他们人品端正,为人谦逊,爱国敬业,事业有为,既是柳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国家之荣光。想必柳传志的家族,在有着严格家教家风传承的大家庭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才能做到心清身清,心正路正,积德行善,忠君爱国,故而人才辈出,光耀千秋!这当中,族训、宗训、宗诫,有着教育子弟,教化子孙的作用!柳传志柳氏家族的辉煌,显然与柳氏家族的家教家风有关。一个家族的家谱及其家训,对于教育后代十分重要!

柳公权遗像

三国刘备遗训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代铁齿铜牙纪晓岚教子“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知古鉴今 修齐治平

蔡襄题书《家宝》手迹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特别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在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

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体现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家国”文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传承,不妨从看家谱、学家训入手,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都要积极推动民间修家谱、学家训、传家风的家族活动。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融在血液里的气质,浸入骨髓中的品格,立身行事的准则,家族的宝贵财富,社会和谐的根基。良好家风的传承,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了精神有了魂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激励着后裔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沧桑磨难,依然历久弥新、亘古长青的源动力之所在。

我们修谱,到底意义何在?元代大儒柳贯曾经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家谱的作用,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家族的成败得失,有所借鉴!古代修谱,有“削谱”之规,以正家法,世人却鲜为人知。

忠臣良将,仁人志士,贞洁烈妇彪炳史册,名流千古,光耀门楣,逆子贰臣,大奸大恶,奸邪荡妇不得入谱或被削谱耻莫大焉!

关于“削谱”,一般有二:一是弄虚作假,搞乱家族血统纯正之“冒谱”劣行,必须严究,一经查明,予以削谱;二是子孙贪赃枉法,辱没家风的,伤天害理,屡教不改的,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明代大儒、“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对于家谱、家规,更是一代大作手。他师承柳贯、黄溍、吴莱等大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他在出仕明朝之前,就已学贯古今,闻名于时。他曾经主教于有九世同居的浙江浦江郑义门私塾——东明书院。郑氏7世孙郑钦、郑铉,8世孙郑涛重修6世孙郑大和所编纂制定的《郑氏家范》,曾邀请宋濂参与指导。《郑氏规范》(168条),可谓详备至极,实乃郑氏家法。《郑氏规范》的精华,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郑氏规范》,要求子孙廉洁,明确规定子孙为官“有以赃墨闻者”,“削谱除族籍”,死后“牌位不许入祠堂”。

翻阅各种家谱,关于“削谱”的记载,可谓不少。摘录一二,以示警戒!乾隆17年(壬申)彭氏续修家谱《谱例十二条》第4条:“凡无后者,许立亲房子侄承接宗支,不许螟蛉他姓及以孙为男,嗣弟作子,紊乱昭穆,违者削谱并究。”

据史料记载“隋初,诏修定族谱曰:大姓世胄为国之梁柱,即李刘、牛、郭、陈、皇甫、邵、鲍、任、郑十姓为国之柱;王、何、贾、蒙、张、杜、姬、杨、马、许、葛、庞、赵、桑、毛十五姓为国之梁,凡二十五姓合通婚姻。四海九州八十五郡,合二百九十八姓,许通婚姻。别有二千三百杂姓,史籍所不载或匪类,买谱接枝,虽有正谱,亦不许通婚。如有犯者,削谱。”

《练氏族谱》《练氏遗训》第二条载:“子孙耕读为尚,即或工或商,亦须各守本业,不许非为卑贱,以污先声,戒之慎之,如违者,经众削其谱。”

《谢氏宗规》第六条记载:“其不孝不悌不公不法者,则告其房长曰:‘某作某某不善,干犯法纪,为宗族羞,此某房不孝子弟也。’也呼至始祖前,戒饬之。其人能悔悟自新,则于次年元旦,亦赐酒簪花,以激励之。如不悛,则再严饬之,饬之不改,则上告始祖,削谱除名,不许入祠。”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党有党纪,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玩忽职守,祸国殃民,必须严惩,开除公职,开除党籍,以正视听。不肖子孙,作奸犯科,大逆不道,残害乡邻,除受国家法律制裁外,家族必须严厉教育,如果不改者,予以削谱。修谱,对于一个家族,树立正气,弘扬祖德,振兴家族,修身齐家,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削谱,对于一个家族,惩恶扬善,警言慎行,遵纪守法,爱国爱家,更是别具意义。谱要修,削谱丑!但愿人人做圣贤,不被“削谱”,而馨香百世!否则遗臭万年,愧对祖先,后悔晚矣!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来理解,孔子对于忠信仁义,极为重视。他在《孔子家语》“儒行解”一节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对于今人理解八德,想必是有帮助的。孔子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不失为金玉良言!这几句话,大体意思是说: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是视忠信为至宝;不求田产的多少,而是以仁义为土地;不求家财万贯,不求积蓄多少,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追求心灵富足人生!

但今天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够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呢?身价数十亿的“土豪”,逢人炫耀,他的别墅,如何豪华富丽,如何金碧辉煌,如何富可敌国!大门拉手,无不镶金镀银,厨房厨具,镶金镀银,更有甚者,卫生间的浴缸、坐便器,都是千足金。奢靡如此,堪与古代帝王媲美!然而,子不孝孙不贤,如此“土豪”,悲哉也夫!

如今的贪官,接二连三,成群结队落马!他们贪恋于权位,痴迷于财色,利令智昏,财迷心窍,最后落得一场空!身陷囹圄,辱没家风,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如果他们能够恪守忠信仁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中国共产党!如果他们能够听得进去孔老夫子的一句话,何尝会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

如今的一些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家庭支离破碎,父母不仁不义,儿女不忠不孝,挣钱不择手段,做人不讲诚信,结婚讲究排场,生活奢靡腐烂……如果学一学孔夫子,做到忠信仁义,父母树立榜样,儿女自然效仿!忠信以为宝,仁义为土地,多文以为富,百姓自然安居乐业,福寿安康,利益众生,造福人类!

孔子不以金玉为宝,以“忠信为宝”,堪称修齐治平之良方! 孝义忠信,对于古代臣子来说,是忠于君王、孝于国家,义利人民。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仍需传承发扬。政府官员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作为人民公仆,秉公执法,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企业选拔人才,也认为忠信大于能力,能力不够,可以培养,没有忠信,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踏两只船,时刻准备跳槽走人,甚至会做内奸透露商业秘密给企业抹黑。作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要忠于企业,尽心尽职,完成单位交付的任务。作为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也要忠于家庭,忠于爱人,严于律己,不找外遇,不找小三,作风正派,勤俭持家,给儿女做榜样。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父母带头做好忠信,教育儿女才有说服力。言传身教,才有说服力。否则,夫妻反目,儿女成仇,家不像家势必成了家不像家,根本谈不上家庭和谐幸福!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协和万邦,天下一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盛世修谱,家族振兴,家风传承,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有国才有家,国富则民强,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一个国家忽视教育,就会一盘散沙,野蛮贫穷落后,被时代所淘汰;一个国家重视教育,就会人才济济,文明富强发达,引领世界潮流。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称三才,汇聚天地之德,为天地之精华,遵循天道,心怀忠信,讲究仁义,弘扬正气,利益众生,回报社会,天下太平。

德是人品修养,才是知识技能,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废才,德才兼备才算人才。人品良好的人,心里装的都是别人,虽然技不如人,但终究会人品赢天下;道德败坏的人,即使技艺超群,也免不了身败名裂。蒙牛集团之所以发展成为乳业巨头,历经风雨还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用人理念值得推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人格如金,好人品是金字招牌,教育树人,树的就是人品。

古训说得好,“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家谱家训,对子孙是传家至宝。子孙后裔恪守祖训,传承家风,具备“八德”素质,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忠孝传家,道为己任,修齐治平,天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