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中国女性的骄傲,中国巾帼英雄的代表,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家的推崇。一首《花木兰诗》,一曲伟大的英雄赞歌,传唱了千百年,也产生了不少质疑。多年来,现代人带着现代的眼光,在赞叹花木兰精神时,又在不断质疑花木兰的形象,揣测着其身份为何没有被识破的原因,有些人甚至于带着邪恶的思想去解释、去讥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们潜心去研究,苦口婆心地去解释,却感觉到总是有那些欠缺。其实,花木兰从军十二年为何没有被人识破身份,既有花木兰自我保护原因,也与当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第一,花木兰从小就扮演着假小子角色。“唧唧复唧唧,花木兰当户织”。《花木兰诗》开篇就表明花木兰是个女孩,却又将人引入一个误区,认为花木兰从军前女性身份人人皆知。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女孩织布是常理,但织布也得到一定年龄,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依旧快乐地玩着。花木兰织布邻居们知道吗?估计可能性小。花木兰家在农牧区,居住分散,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两个能织布的人——母亲和姐姐。按诗所写:“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说明花木兰一家起码有五口人,而且很和谐,当“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时,家人没有责备她,反而关切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多么美好的家庭啊,可惜烽烟起处,形势紧迫,“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安宁的生活,花木兰家中必须有人去参军。“阿爷无大儿,花木兰无长兄”,父亲是全家顶梁柱,父亲走了一家人生活谁照顾?父亲很苦恼,母亲很无助,所以花木兰主动要求参军后,父母也就含泪答应了。“东市买骏,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花木兰诗》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写得很清楚,却没有提及其他人做了什么。其实我们不难想象,花木兰的母亲和姐姐知道花木兰要替父从军了,她们舍不得花木兰但又无可奈何,含着泪在家为花木兰做好吃的,让她以后不要想家;给她讲一些掩饰女儿身份的基本常识,让她把胸束得更紧点、把声音压得更沉点;还会为她准备一些卫生带之类的物什,让女儿能够在军营中活得更像个爷们。按照古代少数民族兵役制,花木兰所在地区平时农牧,战时为兵,一般14岁以上身体健壮的男子都可列入从军对象花木兰的。花木兰的弟弟估计当时还是个顽童,比花木兰小得多,但估计也五六岁以上了(否则十二年后不可能宰猪杀羊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在小弟没出世前,连生两个女儿的父母盼儿子、撑面子,可能从小将花木兰当儿子养,成天将她打扮成男孩模样(这种现象以前很多),跟着父亲成天舞枪弄棒、干活或在外面跑(“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父亲不知道的消息花木兰都知道,说明她在外面很灵光,这非女儿家所为)。但既然有儿子了,父母也不想让花木兰再扮演男孩,女大要嫁人,必得学织布,必得着女装(但在外面估计没穿过)。于是花木兰在母亲催促下无奈地坐在织布机前,这对习惯了当假小子的花木兰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啊!于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叹息声中难道仅仅是为可汗点兵之事吗?或许也蕴含着花木兰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心理,既孝顺又具备了男儿性格的花木兰正处于叛逆期,于是断然决定:宁可去从军,也不再织布了!如果她不是从小有假小子形象,我想父母也不会冒着砍脑袋的风险去让她从军了!父母如此,邻人估计更没有几人知道花木兰是男是女!

第二,花木兰勇武过人。这点完全无可非议,扮演假小子长大的花木兰身上沾染了更多...儿性格,体质也是很健壮的,而且会一定的武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上阵杀敌凭的是体力、武功,花木兰武功高低先不论,但肯定是力气比别人大,胆识比别人强,绝对不是闭花羞月的纤纤淑女,应当属于身高马大、勇猛无比的类型。花木兰既不能效仿飞燕鼓上起舞,也不会效仿贵妃酒后抛媚,她的一举一动与男儿毫无差别。“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花木兰在战场上是一个地道的“爷们”,从军后奋力杀敌、立功甚多,比其他男儿更像个男儿。从年龄上讲,花木兰既能从军,那从军前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之际,既然未嫁,那除了与其平时扮演假小子角色有关外,长得也不会漂亮,从军后沐浴着塞外风尘,没有任何保养措施,加之军营中互相影响,久之众人都是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外在特征,在大家眼里花木兰是条标准的汉子,其潜在的女性特征反而让人忽略了。可以说,一场不合时宜的战争,使正要学织布准备回到淑女行列的花木兰骨子里那种刚劲得到了释放。“谁说女儿不如男”,花木兰坚决替父从军,在战场上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军营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男人能办到的事女人一样办得到。

展开全文

第三,那个时代性教育缺乏。按照古代兵役制,军书上登记有户主姓名及男丁数,并按男丁数目比例抽人,具体让谁去当兵家人来决定。那么在符合征兵条件下,一般未有妻室者肯定优先考虑,因此与花木兰同时参军的伙伴们年龄基本差不多,而且以未婚者居多。古代经济条件落后,教育文化不发达,息交流不通畅,性知识更是冷门。什么是青春期生理特征?这些伙伴们都很茫然,也没人注意花木兰的生理特征与大家有何不同。其实现代也一样,在偏远地区如果你要问男孩子们女孩的青春期生理特征有哪些,可能除了知道胸部会变大外,其他方面大多数人也答不上来。在古代思想封闭的时代,对于女性的各种特征,除了已婚者能够知晓外,大多年轻人都是处于混沌状态,喉结有无变化,声音是否异样,如何做好经期卫生处理等,这些谁也没有研究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常识今天又有几人知晓呢?)而花木兰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女孩,从军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而且在母亲的教诲下学会了处理一些特殊事务,说不定睡觉还故意大声打着呼噜,自然更不会让人知晓了。

花木兰个人资料,花木兰的相关资料

第四,花木兰刻意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孤僻者。对于军营生活,诗中没有具体提及,也造成后人无尽遐想。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你暴露的越多,别人知晓的就越多。花木兰很清楚自己的特殊性所在,也采取特殊的方式来保全自己,那就是做一个不合群的人。即便以前如何,反正花木兰从参军那天起就开始封闭了自己,她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去参与一些集体性娱乐活动。她总是板着一副冷漠的面孔,喜怒不形于色,更多时候在自我空间中静静地独处,想着家人,想着自己的心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花木兰每天或许就在这无尽的思念中度过!)军营是个大家庭,越是活跃的分子越是受人关注,也越是讨人喜欢。反之,一个孤僻的人,大家都懒得去理睬。即便是大家打交道,也就仅仅微微一笑或者简单问好,而不愿意去深入探究其内心世界,更不敢去随意开一些过分的玩笑。花木兰成了一个孤独的英雄,除了每次战后大家为其军功喝彩后,她就静静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冷漠地坐着。或许她的内心很火热,但她很无奈,她只有隔离自己、封闭自己才能保全自己。于是,慢慢地,花木兰也习惯了一个人孤独的世界,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别人都对她客客气气,她也对别人客客气气,即便是她大声说一句“我是个女人!”别人也会笑着来一句“看,那个怪物犯病了!”不会像电影《花花木兰》所讲一样,有着爱慕的英雄或者知己了,更不可能产生伟大的爱情故事了。英雄可敬而不可亲,这成了大家的共识,即使当初和花木兰一块从军的伙伴(与回故里的伙伴们两码事),他们也习惯了花木兰的这种孤僻模样,从军后与花木兰慢慢拉开了距离(另外,同乡伙伴同营从军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这从“同行十二年”而非其他年份可看出)。因此,更不会有人去留意花木兰的女性生理特征了,也无人理会她去做什么了。花木兰会在众人嬉闹时一个人悄悄睡觉,也会独自一人去上厕所,去做经期卫生处理,即使受伤了也会选择自己包扎伤口。很庆幸的是,花木兰征战十二年,即便受伤也伤不及命,没轮到大家去抢救,否则,她的身份也会早早让人识破。

第五,传统思维定势决定了花木兰女性身份不易暴露。这点很重要,指鹿为马可以混淆真假,三人成虎更加以假乱真。花木兰自小女扮男装,大家印象中她就是个男的。“当兵的都是爷们”,这是军营中基本思维定势。既然大家都是爷们,那除了相互比较男性的特征或者比较谁比谁更勇敢更坚强更聪明外,没人会去刻意研究男人的身体与女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家都习惯了以男性的标准看男性,即便有一个人带着女性特征,也只能说此人是个“娘炮”。而长期在男人堆里混,花木兰也慢慢习惯了以男人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加上战场上习惯了血与火、生死别离,她也习惯了战友们的男性特征,不会有太多的惊奇与羞涩,那怕是一堆赤裸的大男人在河中洗澡,她也会带着笑在一边静静地看着(这和医生、护士眼中没有男女只有病人是一样的心态)。而花木兰刻意的掩盖,使大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花木兰是个怪人,做什么事不需要理会她,也不愿意去带着她。那怕她经常不去洗澡、不参加集体娱乐活动,也懒得有人问。更何况军营还得时时有人值班,大家更乐意让这个“怪人”当值班员了(这和回民不过年,每到过年时单位上安排回民值班是一样的思维)。其实,以洗澡来质疑花木兰身份未被识破的人都是现代文明下养成的思维定势。花木兰的故事讲的是古代北方的故事,北方干旱,不如江南水乡,不洗澡是很正常的现象。今天的北方偏僻农村,有的女人还一生都没有洗过几次澡,更何况在古代征战年代呢?大漠孤烟直,关山度若飞,别指望洗澡了,能正常喝上水已经不错了。

于是,我们可以丢开电影虚构重新想象一下花木兰的形象了。她是一个孔武有力的女汉子,一身戎装,时时板着一张冷漠的脸,冷冷地看着一切。战场上她奋勇杀敌、勇往直前,战场外她独自一人,坐在无人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别人嬉闹,倾听着别人的欢笑。伙伴们敬重她是条汉子,见她客客气气地点着头,却又不断冷落她,忽视她的存在。她是一个孤僻的人,拿现在话来说是一个“自闭症”者。但花木兰的“自闭症”是无奈的自我伪装,其实她的心中渴望着青春,渴望着美丽,渴望着激情,渴望着与伙伴们共同快乐地生活……

人性压抑的越久,那种释放感越强烈。当战事结束、马放南山时,花木兰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我要回归自我,我要做真正的女人!”花木兰的心中一遍又一遍呐喊着。“伙伴们,你们知道吗?我是个女人,我是个真正的女人!我所做的一切,都只因为我是个女人!”花木兰的心中在流泪。“可汗问所欲,花木兰不用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花木兰深知,一日在军营或在朝她就一日不能回归女儿身,她不想做什么官要什么赏赐,即只想解甲归田、找回原我。她不再是当年那个贪玩的假小子了,她已三十左右了,她太想回到自己女人的角色中,太想解除伪装的男人,做一只依人小鸟。

花木兰个人资料,花木兰的相关资料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她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解下点袍,穿起了曾经的裙装,精心打扮好自己,出门去找同营的伙伴们(此时花木兰已经功能名就,估计这些伙伴是大多是奉命来送她还乡的),让他们看看她本来的面貌。这下热闹了,“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花木兰是女郎。”感叹声中,他们也理解了花木兰在军营中所有的的行为,一向冷竣、孤僻的怪人,一向高高在上的、独来独往的英雄,原来是个女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也许有人还会问,十二年漫长的岁月,你能装得住吗?这个问题很幼稚,人生都在取舍中。花木兰从军本来就很无奈,但她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退路。虽然古代北方民族尚武,但没有女性入伍的规定,或许按照军法,女性冒名顶替者将被砍头,不仅自己掉脑袋,父亲的脑袋也要掉,说不定一家五口人都得完蛋。在掉脑袋与扮男人之间,你会如何选择?我想没有几人会不惜生命去选择后者。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存压倒一切。花木兰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她用自己的封闭保全了自己的身份,保护了全家的性命。而她也用自己的的行为激励女儿当自强,证明了女儿也可保家卫国作英雄。当权者在战争结束后,在得知花木兰女扮男装取得卓越功勋的情况下,除了赞叹还能怪罪吗?只能大力宣传了,于是也才有了传世《花木兰诗》。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说,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也是一个悲剧,结局很喜庆,过程很悲摧。花木兰,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英雄,她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家国重任,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放弃了自己做女人的权力,她戴着英雄的光环在夜空下默默偷泣着。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既是一曲赞歌也是一曲挽歌,强烈抨击着中国传统的男人统治地位。花木兰,既是中华民族永久的骄傲,也是中国古代女权主义无奈抗争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