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992年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因为这次国展,未满18岁的我,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1年,我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992年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因为这次国展,未满18岁的我,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下面老照片中的俊朗少年叫马伯寅,曾经以17岁的低龄,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最年轻会员。时隔许多年,如今写得怎么样了?

2018年6月2日,曾经的书法少年—马伯寅在深圳雅昌艺术馆成功举办“其不忘初心-马伯寅书法展”。来观展的各方嘉宾、同好们对此次展览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中,对于展出的作品,主办方组织了专家和群众两个团体投票评选出各自心目中的“十佳作品”。在此,书思择出其中的“前五名作品”以示观者。展览期间,诸多名家学者纷纷对马伯寅的作品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评论也一并公诸书法同好。最后,马伯寅老师回顾了自己三十年来的书法历程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感悟。

一、专家及大众投票结果

(一)专家投票结果:

1、黄霑《道》

展开全文

名称:黄霑《道》

形式:草书横幅

尺寸:136cm×295cm

释文:

人间道,

道、道、道、道、道、道,

道、道、道、道、道、道、道、道、道,

道可道,非常道,

天道地道,人道剑道。

黑道、白道、黄道、赤道,

左道、右道、有道、无道,

人人说道他非常道。

呸!呸!呸!呸!呸!胡说八道!

圣是有道,盗亦有道,哈!哈!哈!哈!哈!

食道尿道,哈!阴道阳道,哈!

邪门歪道,时来运道,旁门左道,生财有道,

摆我一道,不能人道,江洋大盗,横行霸道,

鬼哭神号,豺狼当道,我自求我道,

我自求我道!

黄霑《道》,伯寅。

赏析:这是《倩女幽魂》中午马饰演的燕赤霞,醉酒高歌的那首电影插曲《道》。燕赤霞曾是县衙捕头,因看透了人间利益纷争、尔虞我诈,这才出世躲进兰若寺除妖降魔。他用这34个“道”,探讨世间无论善恶,其实皆有其道。面对这种破除一切清规戒律和世俗之见,具有鲜明独立人格特征的词作,书法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一定会是草书,而且是大草。正所谓“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纵观整幅作品,以气带笔,任情挥洒。书写的节奏与歌曲的节奏达成了一种默契。若观者望其笔迹流转的同时再配以歌曲的播放,定会产生一种多维交错的奇妙感受。

2、《无问西东》

名称:《无问西东》

形式:行书斗方

尺寸:64cmX64cm

释文:无问西东。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演员金沐个人资料,金沐个人资料男女

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无问西东》句,伯寅。

赏析:内容为电影《无问西东》中的经典台词。这幅作品在章法和墨色上也有独特艺术化处理,将四字分别靠四角书写,中间大量留白,为了使画面丰满、内容充实,加上四行小字,使之白而不空。同时淡墨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更富有现代性。

并列3、拂尘

名称:拂尘

形式:行书横幅

尺寸:34cm×138cm

释文:拂尘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二)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

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演员金沐个人资料,金沐个人资料男女

右录六祖慧能偈语二则,伯寅。

并列3、《放肆踏碎联》

名称:放肆踏碎联

形式:行草对联

尺寸:35cm×180cm×2

释文:

放肆桀骜,踏碎凌霄。

伯寅。

赏析:年轻唱作人戴荃写的这首《悟空》,唱碎多少人的心,听上去是激昂振奋,实际上仔细品读又让人百转千回。悟空是每个人童年时天然的假想好友和偶像,他本事大,脑袋活,浑身还透着混不吝和幽默感。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渴望这样的自己,然而偶像也有“叫一声佛祖,回头是岸”的那刻,他有了师傅,有了责任,可是我们还是怀念那个不肯受一点屈辱,大闹凌霄宝殿的悟空,于是这句“踏碎凌霄,放肆桀骜”是最好的赞歌,永远的怀念。此副大字行草书对联与元代著名书法家张雨的代表作《登南峰绝顶》诗立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传承关系。以“肆”成其笔势,“骜”则显其形态。这使得整幅作品所表现出的气势与风骨和古人、今人达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默契。

并列3、身无心有联

名称:身无心有联

形式:行草对联

尺寸:49cm×316cm×2

释文: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伯寅。

并列3、 柳永《雨霖铃》

名称:柳永《雨霖铃》

形式:行草横幅

尺寸:36cm×211cm

释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词《雨霖铃》,丁酉伯寅。

(二)观众投票结果:

1、《道德经》句

名称:《道德经》句

形式:行草斗方

尺寸:60cm×70cm

释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老子句,马伯寅于青岛。

2、《不忘初心》

名称:不忘初心

形式:行书四条屏

尺寸:34cmX180cmX4

释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赏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作者以大字行书的形式分单字表现出来。行书作为古代官方正式的“铭石体”始于唐太宗所书的《温泉铭》和《晋祠铭》,完善于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李北海)。此作在继承李邕行书端庄厚重的基础上,又参入了唐太宗洒脱的笔式。最终完成了一件大气磅礴的行书佳作。

3、《心经》

名称:《心经》

形式:小楷横幅

尺寸:55cm×120cm

释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岁在甲午小寒,伯寅沐手敬书于三步堂灯下。

赏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简称《心经》,是最简短的佛教经文,同时也是佛学思想集大成的经文。从唐代䧱摩罗什翻译成汉文以后,无数信众、经生和文人都恭敬钞录或精心书写过。遂使其成为众多佛教典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者也多次精心书写过这一经典内容。此幅《心经》作品选择瓷青写经专用纸,以泥金小楷写就。这种创作形式自古有之。再看整幅作品的小楷字,点画沉厚含蓄,微参行意。故整体风貌既庄严大气又不失灵动精妙。在无数写经作品中不失为一件脱俗之作。

4、心之生如联

名称:心之生如联

形式:行草对联

尺寸:34cm×363cm×2

释文: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赏析: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书法作品,每一幅似乎都在说着动人的故事。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凡是心所向往的地方,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前往。人生如同逆流之旅,即便只有一根芦苇也要向前起航。这句诗化用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和《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一句,后来因木心先生在文章中引用过前半句,而被更多...所熟知。此作以单个大字行书写完拼成,但通篇却能一气贯注。观其用笔苍润兼合,神采飞动,不失为一时之佳作!

并列5、拂尘

名称:拂尘

形式:行书横幅

尺寸:34cm×138cm

释文:拂尘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二)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

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右录六祖慧能偈语二则,伯寅。

并列5、王冕《墨梅》句

名称:王冕《墨梅》句

形式:楷书对联

尺寸:38cmX231cmX2

释文: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伯寅书。

赏析:这件作品的内容是明代大画家王冕的题画诗中的句子。是表达新一代人民公仆勇于奉献、两袖清风高尚品格的经典语录。作品为此采用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大唐中兴颂》的表现技法,以一尺见方的大字楷书书写成对联。争取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件正大光明、雄伟壮丽的书法力作。

专家、大众投票结果相同的作品为:《拂尘》

二、名家集评

胡抗美|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

从伯寅近作可以看出,其审美取向偏向于古拙、沉厚、雄健。虽然起初是以小楷打下坚实基础,但他对于字形的欹侧变化更为着迷,我认为这源自天性中的审美趣味,也与他的阅历相关。他在波澜壮阔的金融机构弄潮,作为援疆干部到过天山大漠,作为地方监管领导徜徉于黄海之滨,广博览,多见闻,虽然看似和书法并无关联,但多元文化的见识与融会,反而从不同角度给他的书法研习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更广阔而新颖的观照方式。他曾送我一本自己的金融法专业著作,这种专业理性研究思维和艺术家的感性思维在他身上似乎取得了一种平衡。其实艺术家所做的大量实践、试验都是在找寻一种平衡关系,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度”,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度并把握好这种度,决定着艺术成就的大小。艺术如此,工作、生活亦如此。

伯寅的书法注重传统、注重基本功训练,其作品体现出对中国古代书法经典法帖的汲取与承继。作品面目丰富,有的古拙厚重,有的雄强恣肆,有的文静秀气,有的洒脱流丽。他的小楷除了晋、明两代经典的精髓之外,又融入了隶书与墓志的结构与笔法,格调高古朴拙,结体灵动变化。他的行草书在北碑雄强的基调中融入了帖学经典元素,有的作品碑味儿多一些,有的作品帖味儿多一些。他能够尝试打通碑帖藩篱,体现出强烈的突破意识和表现意识。

刘文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我见过太多行政岗位上官员的书法,马伯寅的书法能达到专业水平,这让我出乎意料。他的作品面貌更丰富,主题构思、形式,包括笔墨技巧的应用,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专家级的人物。马伯寅曾说过,自己的业余生活因为这样一个“专业”,让他心里有所安。马伯寅的作品里有思想,不仅有艺术上审美的判断与追求。把书法用相应的技巧表情达意、表达志向的工具,这一部分作者偏向于创作,在创作中打破原有传统书法的格局追求意向的表达,展现个人风格。这就是马伯寅作品的特点所在。

展览中所要表达的“不忘初心”,不仅仅是服务社会,同时也是起到教育作用,走艺术之路,起于传统之路,让观众感受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炙热追求与敬畏之心。

陈钦硕| 深圳书法家协会主席

举办一次个人的书法展览很不容易。马伯寅的这个展览装裱形式很新颖,展厅布置很雅致;另一方面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很先锋,内容的赏析和解释也体现了以观众为中心。展览的主题“不忘初心”,这种初心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情怀。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白天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对书法没有发自骨子里的爱和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大规模的高水准的作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马伯寅先生展出的作品中看得出,他的书法应该是以他的才情、修养和多维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凭借他积累多年的深厚书法功力得以完成的。如今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在深圳的中国书协会员人才济济,随着深圳的经济的发展,书法事业也在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圳会涌现出更多有发展的书法家。

陈志平|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除小楷外,作品集中的隶、草、行书亦各擅胜场。盖从魏晋小楷悟入,演小为大,展横为纵,触类旁通而渐趋宏远。其隶书用笔从简,字法主奇,存古雅之质,尽奇崛之致。行草多于章法上用功,笔势连绵起伏,上下翻腾,左右顾盼,隔行不断,深得魏晋风韵。前贤论书,首重用笔。窃以为,笔法最易,结构次之,章法最难,以其愈繁而愈难,愈简而愈易也。古人云“结构者谋略也”,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必是大才,伯寅之书,殊为近之。

伯寅工作阅历丰富,为学主于金融监管,有著作面世,可谓事业有成。馀事作书,颇能得文心之妙。他对于文字内容很敏感,常被文辞感发,兴起而书。如写“放肆桀骜,踏碎凌霄”,则豪情澎湃;书《将进酒》,则意感风云;抄《周易象辞》,则惝恍迷离。恰如孙过庭所云“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书尚文情,是尤可贵,兼以妙笔,粹然精金!

杨中良| 中国书协理事

现场展出了87幅作品,见字如见人,字也是人心的表达。马伯寅的展览很为观众着想,自己是第一次看到有那么大展签的书法展,旁边还配有二维码,以创新的方式,来吸引观众进入书法的世界,他在用真诚、善良的心去面对观众。回顾他的书法之路,绝不是凭借运气,各种书体的表达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是特别值得看的。我们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把书法列为考察的部分?如果一个人能写一笔娟秀小楷,他一定不是一个粗糙的人,书法的功能性在于你能写一笔端正字,这同时也是端正人,书法对于人的修养有非常强的培养作用。

李彬|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教授

马伯寅书法展览几点感想:

6月2日下午,马伯寅书法展览暨群众交流互动会在深圳雅昌艺术馆隆重举行,余应邀赴深祝贺,展览开幕前由专家和观展群众评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十件作品,并就书法展览的难点,热点,疑点,亮点向作者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提问与解答,作为一名已近不惑之年领导干部,在不惑之年的特区深圳,举办这样高水平的面向大众书法欣赏和品味的展览,在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和教育意义,给人民大众在传统书法文化学习启迪思路,释疑解惑!

第一点感受是:

时间在变,岗位在变,环境在变,职位在变,伯寅先生学习书法、热爱书法的初心没变。

伯寅先生18岁时书法作品即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法展,18岁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没有之一,可谓年少得志!这个骄人成绩取得的背后折射三个方面的过人之处:

一是天赋过人,能捕捉到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

二是勤奋过人,能吃透书法经典法帖的用笔和结字之妙。

三是能力过人,能找到经典书法的现代笔墨表现形式。

第二点感受是:

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任务再重,压力再大,业余时间用书法艺术滋润和涵养心灵绿洲的时间不减,温度不退。

第三点感受是:

走的再远,飞的再高,跑的再快,见的再多,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不变,痴情不变。

心中有人民,笔下有乾坤。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以人民群众为创作中心,以书法经典本体为源头的国粹艺术书法展览形式和创作热情没有缺位,没有减少。

艺术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文化自信如何自信?首先要了解熟悉学习继续传统经典文化艺术,让他们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引领大众激活,传承民族瑰宝,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编码书法艺术在新世纪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互动输出中展现中国元素,彰显中国魅力!

伯寅先生用四个版块,用生活中对群众启迪智慧,励志向上的经典诗词佳句,用新颍别至的形式创作出来,配以释文和二维码互动,在当下书法展览传播过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意义。

五四运动以来,在面向西方科技化进程的变革中,钢笔,电脑的不断现代化,拇指化和互联化加的网络时代,书法已经退出实用和考取功名的历史舞台变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示微。此消彼长,书法已越来越艺术化专业化,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展览审美时代。走出了古人考取功名,文人案头把玩,交流传播,舒情达性的历史模式,转而通过展览从书斋走向展厅,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一种全新模式,伯寅先生的展览从揭幕的“我”字到设计新颖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又为我当下展览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比如对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顾诚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的空灵章法,“明心见性”的率真,楷书“心经”的静穆,草书对联“空山有色,涧水无声”呼应与气势,“拂尘”的超然,足见伯寅先生书法展览的匠心独运,艺术创作是新颖的,是深入的,是大众的,是生活的,是成功的!

徐磊| 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山石书法工作室

我一直对于伯寅的作品很熟悉,他以小楷作品入选全国展览,但是这次展览中却是大字行草书更有吸引力,大家知道小楷向大字行草转变很难,打通的是不同的关节。我很好奇伯寅到底哪里有时间去练习打通这样的脉络关节。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是人表现的所有,作品就是人。人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展览却让所有的瑕疵得到了豁免权,一个真实的,愿意表露自己的人,自然招人喜欢。因此我也最喜欢的是“问情”的章节,写了很多情诗,谁不喜欢一个多情多才的艺术家呢?人要正派,但不要太正经。

月余前,余偶识伯寅兄于鹏城,不遑多礼,坐而论道,颇合心契,缘也。

席间,伯寅兄示新作、语玄想、忆往追来,汩汩而出,有色舞之态,合君子之风。既非炫耀少时成名,亦非悔及转学它方,翰墨一事,形影相随,若即若离,不即不离。时尚词曲,西哲歌诗,感时伤世,振奋鼓舞,凡触灵台,皆可入怀,诚有动于心而形于外,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意者也。其坦率如斯,不假修饰,直抒胸臆,真诚者也。

凡艺事一道,贵真贵善,予世予人莫不如此。昔贤云:“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伯寅兄游历多方,兢兢业业,天南海北,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乎,其命维新也。

故伯寅兄澄心观道之际,问情咏怀之余,发而为诗、发而为书,皆一一心画者也。有自家须眉,少时下流风,多累年集腋,无谄媚之虞。顾盼不足尽兴,斗室难伸雅怀,揭橥同好共赏,期冀培养商量,信乐事也!亦古风也!余不能不起兴叹也。

书法小道,壮夫不为;书法大道,高士难蹈。鸿蒙中见光明,光明处寓鸿蒙,恍恍惚惚,玄之又玄。譬如登山,层层叠叠,回环往复,山愈峻必人愈稀而境愈阔。自行其道者,不谙轨迹,易堕深渊;另辟蹊径者,路遇迷途,徘徊难前;舍大道而不入,以直通而自喜,视坦途为畏途,嘲匍匐之多艰,急欲登高极目,脚下根底全无,不啻痴人说梦夏虫语冰者欤!

阳明先生曰:“道须事上磨。”伯寅兄深知此理,欲境界宏阔,必稳步徐行,不急不迫,方水到渠成。若字字成龙,笔下翻飞,也须墨研万锭,退毫千管。知行合一,体用不二。古人诚不我欺,此又与伯寅兄共勉共进矣。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做好人,行好事,读好书,写好字,当下吾辈何幸之欤!他日闲暇之余,能饮一杯无?

三、我的书法之路

1、此间少年

大概11岁的时候,我到外祖父(陈翰彬)家过暑假,他是北京的书法名家,最擅长文征明一路的小楷。那时候的小朋友没那么多兴趣班,漫长的暑假也挺无聊,每天看他醉心翰墨研习书法,我渐渐有了兴趣,也想学。外祖父很高兴,指导我从颜柳入手开始临帖,我的书法生涯自此开始。

他对我要求并不严格,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比起与小朋友们打游戏或者户外各种活动,我更享受跟随外祖父,他手把手教我习字的时光。写字如做人,外祖父常说,字写不好可以学,重要的是通过写字养成诚实和认真的习惯。

外祖父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还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看着他写字的时候,心里老是想,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写出那么好的书法呢?慢慢的,我在书法上有了些小成绩,参加学校、市里的书法比赛获了奖,这对于少年心性的我,无疑是很大的鼓励,对于书法的兴趣就更浓了。

1988年,我上初中二年级,书法已经练了三年。第一次投稿参加首届全国兰亭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以小楷作品获得一等奖。全国有五个一等奖,我是其中一个。获奖结果是学校老师告诉我的,她拿着一本《中国青少年报》,指着上面刊登的获奖名单问我,这是你吗?不是重名吧?我故作镇静的说,这就是我。其实心里很意外,的确没想到。

少年时对于书法的热爱,源于好胜心和它带来的荣誉感。可生活总是不经意间就给你个“敲打”,指出你的软肋所在。不久之后,我参加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一次书法比赛,成绩很不理想,得了三等奖,很受打击。反观过去,我会觉得,得不得奖不重要,从小开始练习书法的好处是,将书法技术固化到肌肉记忆里,形成了所谓的童子功。

而在自我成长的这条路上,书法也让我逐渐离开家人庇护,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15岁那年,我参加了郑州举办的全国书法比赛得了一等奖,我特别想到现场去领奖,可父母要上班,没法陪我去。从老家保定去郑州领奖,要坐火车,父母给了我路费,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却一点也不怕。

火车抵达郑州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五点,诺大的车站广场空荡荡的几乎没什么人。公交车还没到发车时间,我就在站前广场找了个角落眯了一会儿。天亮了,坐上车到了颁奖现场,也没觉得累。后来,只要父母没时间,我都会自己去领奖,最远的一次从保定坐火车硬座到上

海,也是领了一个一等奖。

全国比赛获奖的奖金高达500元。相比于80年代末的工资,500块钱对小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当然巨款还是由父母“保管”。未成年时的这些经历也让我变得更加独立,学会如何去陌生的地方见陌生的人,处理摆在你面前的所有问题。

对我而言,参加这些全国各地的书法活动,是向名家学习的好机会,也是开拓视野的的过程,那时领奖经常遇到洪厚甜、王友谊等现在的名家,更是现场能得到沈鹏、刘艺等先生的指点,这是我学术道路的幸运!

2、未名湖畔

1991年我入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1992年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那一届入选国展的河北省书法家只有八位,其中就有我这么一个少年。也因为这次国展,未满18岁的我,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学习还是第一位的。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我每次考试都是保定市重点中学文科年级第一名。这也许是因为学书法的缘故,我的专注力强、学习效率高吧?有人建议我考中央美院,但是,注定我与未名湖有缘,被北京大学录取。在专业选择中,我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没有选择中文等跟书法相关的专业,选择了法律学系的经济法专业,这个选择与其说是我做出的,不如说是1992年春天之后那个时代的选择。

入学第一年,文科新生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没条件练字,最多帮着系里写个黑板报。第二年回到本校刚入学,迎来北大新生文艺汇演,学校给我量身定做了一个节目,在舞台中央竖起一块高高的板子,手执毛笔、浸水润墨、挥毫于宣纸之间,身随行移,很是拉风。大一大二时,学生宿舍太小又挤,学业很重,练字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自己还是坚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练习书法。那时我经常周末从北大骑自行车到通州的外祖父家去写字,来回70公里,记忆中那时候四环还不存在。

到了大三、大四,作为校团委的学生干部,北大学生书画协会的会长,我开始积极组织学生活动。1996年全国大学生书画大赛、1997年迎香港回归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大学生书画大展、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书画展,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名家齐聚北大。

启功先生曾笑谈自己写的是“大字报体”。我那时候练字苦于没有地方,写海报成了练手的机会。北大的BBS是在1999年才有的,那之前我们都是靠手写海报,然后张贴到“三角地”去。作为团委宣传的干部,很多活动都有义务去帮忙,我那个时候写了不少,也是一些有趣的回忆。学校研究生会有一次组织歌剧《茶花女》的演出,为了扩大影响力需要张贴100份宣传海报,我也算是个“腕儿”,只负责写茶花女和主演的名字等少数几个大字,但我坚持书法审美,这100张海报的艺术性大大提升而实用性似乎不那么强。当研究生会主席当着大家的面,指着这几个字愤怒的表示“这是什么东东?”时,别人告诉他这是中国书协会员的手笔,并且此人就站在旁边。按现在的说法这是典型的尬聊,而这个经典的瞬间成为了之后若干年友谊的笑谈。1999年5月,美国轰炸我国驻外使馆,学生会组织学生进行游行抗议活动,由于事发突然,时间紧迫,也没法定做道具,我抓起毛笔就在几条横幅上写了大字,“中国不能软,中国不能乱”,学生们打着横幅步行20公里直奔美国使馆。

硕士博士学业繁忙,又要写出扒层皮的博士论文,另一方面成家立业,柴米油盐,印象中很长的时间里没有精力去临帖,去动笔。我当时在北大中关园有个周转房,一室一厅,绞尽脑汁开发出一间四平米的书房,曹子建七步成诗,此书房不盈三步,于是取斋号叫“三步堂”。但是在这个小天地里,夜晚安安静静地欣赏古人书作,用眼神捕捉线条之美,用心灵感悟文字之美,也是在北大时期的一大乐事。

马伯寅博士论文跋《告别》节录

之后在金融领域工作,数年间也是走南闯北,无问西东。歌德曾经说过:“你若不能理解的东西,你就无法拥有它。”书法也是,光会写字不行,必须要多看、多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还要增加你的阅历,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走在书法之路上,收获与困惑并存,偏见在临习中逐渐厘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人多有智慧,把这种规律性总结得恰到好处。真的到了四十,对于书法的认识,确实有所不同了。

3、学书路径

我最初学习书法是从颜真卿和柳公权二家入手的。颜体我更偏爱临写《麻姑仙壇记》。除了唐楷,我当时对魏碑书法也很感兴趣,尤其对《张猛龙碑》,我研习的最勤。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字的结构和骨架方面我都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后来,我开始跟外祖父攻习小楷。他首先让我看到了许多历代小楷经典的资料,让我在这个书法领域开了眼界。我的小楷首先从文徴明入手,当行成一定规模之后,又进而学习王宠的小楷作品。以这两家为基础,继续探究钟繇和二王的小楷。这个阶段是我用功最勤的阶段。每次动笔都在千字以上。这对于书法的精细、安定表现能力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在大楷和小楷都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后,我又开始尝试着进入行草书的研习。尤其是章草和颜真卿的行草。主要临习的作品是陆机《平复帖》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过学习,我发现古拙、厚重是书法艺术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对汉碑隶书的体验又加入到了我学习书法的进程中。我主要临写的汉隶作品有《张迁碑》、《石门颂》等。学习书法到了这个结点,我的学书路径越发清晰。打牢基础,追求高古是这一路径的主要特征。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父子的书法成就是最高的,我在学习书法的初期,只是对二王书法持"高山仰止"的态度,并未直接入手。近些年来,我开始入门二王法帖,以《圣教序》用功最勤。

许多学习书法的朋友普遍存在"出帖难"甚至"出不来"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被"形"所障,眼中心中只有点画形质、一招一式。书法学习和诸多领域的学习一样,都是由"形"而入,不断探索其中的真谛和原理,进而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临帖出不来的真正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学懂。任何法帖都有其特质,把这个特质提炼出来就是学懂弄通了,否则只会临帖,不会在创作中运用,临帖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我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所临习的经典作品从多角度进行研读,力求心通古人,味合古人,从经典中提炼“经典”,并在运用“经典”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

就像我在展览后记中提到,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时,具有明显的“载体”特征。就是说相比于书写者的士大夫身份和各种“显才”,书法一直退隐在书写者本人和书写文本之后。从这个层面上认识,书法艺术写的是性情,写的是学养。字的内涵,就是人的气质;字的风骨,就是人的精神。作为最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书法始于技,精于艺,成于道,归于人。

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