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凯文???·???凯利的《必然》。这是TheySaid推荐的第279本书(后台回复“书单”查看完整目录),分享者来自TheySaid精品读书群成员/肖娟

凯丽个人资料简介,凯丽简介个人简历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凯文??·????凯利的《必然》。这是TheySaid推荐的第279本书(后台回复“书单”查看完整目录),分享者来自TheySaid精品读书群成员/肖娟

读书小记:世界唯一不变的事就是变。回望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不惊愕然。互联网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如今一部手机就能知晓天下,可以搞定衣食住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能想到今天这样便利的局面吗?科技如果按此速度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30年后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都无法摆脱时空观和自身认知的局限,另外宝宝脑容量有限,无法大开脑洞,但站在巨人肩膀上,我们视线可以得到延伸,我们能够看得更远。

凯丽个人资料简介,凯丽简介个人简历

KK的《必然》系统为我们阐述了他眼里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虽然不像《科技想要什么》大开脑洞读来眼前一亮,他基于当前科技的发展加以分析,用具体事例加以解释,读来还是比较容易接受。从多个方面系统论述,从头梳理一遍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看得还是比较畅快。

感触最大的是KK提到的屏读,起床后看着的手机,地铁公交电梯的电视,写字楼的广告屏,上班的电脑……各种文字图片在屏幕呈现,各种信息在我们眼前流动,我们争分夺秒的获取信息,生怕在这股信息流中错失掉有用的信息而错过良机,而付出的代价是信息占用了我们的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这常常让我感到恐慌和焦虑,过量的信息必然会分散焦点,而不关注又恐在新事物面前成为菜鸟。虽然定向的关注可以帮助过滤信息,但也因此会越来越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更加局限。我们处在科技带来的变革之中,被时代裹挟容易盲从,所以,如果更看清未来科技的变化轨迹,我想我们可以更好的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

对于未来,或许《必然》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书籍简介:《必然》,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新书,全面介绍了科技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虽然可以容易地在网上找到碎片化的内容,但是正如本书所提出的纸质书相比于电子内容的优势,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权威和系统。在《必然》的描述中,未来是霍洛思(Holos)的世界,所谓霍洛思,是全体人类,计算机,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各种智能设备,各种传感器靠着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世界。而如今正是这个时代的开端,这种紧密的联系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一个巨变的时代开始形成,而这个时代的开端就是凯文·凯利所说的形成(being)。凯文·凯利给我们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对于科技的观察和分析,精彩地评说当下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必然》中,作者介绍了在未来30年里的很多新知,例如更多...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

展开全文

作者简介:凯文·凯利,人们常亲切称为“kk”,是《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kk被看做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著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失控》等。他曾是《全球评论》、《信号》、《全球概览》的编辑和重要的撰稿人,他的文章在《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科学》杂志等重量级媒体上广受赞誉。他参与创办的全球电子链接WELL(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迄今仍然是最具人气、最有智慧的社区之一。

《必然》精彩书摘

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肖娟

▲朗读 |酷 垫乐 |いのちの名前

1.这或许和我们最初的动机相悖,但我们应当拥抱这些科技的再造和重组。只有与这些科技协作而非阻扰,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到科技所要给予我们的。

2.变化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承认,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尽管很多变化并不为人所察觉。人类的文化和生物学现象也如同一部极其缓慢的幻灯片,在向着某个新的形态移动。而在今天,我们生活中每一项显著变化的核心都是某种科技。科技是人类的催化剂。科技的动向推动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总是转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满足感因此不断从我们的指尖溜走。变化因此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内容,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有时候, 我们察觉不到“形成”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

3.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无一例外。所有的事物都在缓慢的分崩离析。生命的本质似乎主要是维持。

4.我们的工具越复杂,就越需要我们的照料。只有定期升级,才能让你的科技产品保持健康。

5.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不公平得可怕。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每一种乌托邦的构想,其中都存在使其自我崩溃的严重瑕疵。而乌托邦的黑暗对立面——反乌托邦,却更加有趣,也更容易想象。我们的归宿会是“进托邦”。进托邦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麻烦。

6.任何大有作为的新发明都会有反对者,而且作为越大,反对声也越大。

7.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建立在分享基础上的新兴文化。

8.再过30多年,整个世界都会和我的设备交织在一起,毫无疑问,网络将会延伸到这颗星球的各个物理维度。

9.互联网仍然处在开端的开端。未来的人们查看的会是全息投影,佩戴的会是虚拟现实隐形眼镜,呈现的会是可以下载的形象,操作的会是人工智能界面。他们回溯时会说,哦,你们那会还没真正地拥有互联网呢。(没准互联网在未来已经有了别的名字了)

10.会思考的机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们思考的方式与人类有差别。我们的智能只是某个特定社会的智能,和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智能和意识种类相比,它只占据一个小小的角落。我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思维并不通用,它只是思维的一种。

11.我们制造的人工心智都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并且通常是超越我们能力的任务。我们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做不了的事情。机器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已经处在转折点上。

12.人类发明的东西唤起了自身的欲望,因此人类的需求和机器人之间互为因果。人类与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13.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

14.数据不会保持静止,万物如今都要流动成为数据流。

15.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灭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变得突然反转。在夜间电力照明还是罕见的新事物时,只有穷人才会使用蜡烛。此后到电力变得唾手可得,而且几乎免费的时候,人们的喜好快速翻转,烛光晚餐反而成为了奢侈的标志。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会变得罕见而有价值。信任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16.没有人看到的产品没有价值,无论价格贵贱,而未被发掘的佳作更是一文不值。当世界上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以数百万计(其中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争夺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能被寻找到就具有了价值。亚马逊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它的会员快递服务,而是过去几十年里积攥起来的上百万条读者评论。这是因为亚马逊的评论能指导他们找到自己想读的书。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17.你或许认为你只是无意间瞅瞅这段文章,浏览下那个网页而已,但实际上,你正在用面包屑一般琐碎的注意力,匿名地构建出整个网络。

18.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任何库存。而Airbnb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短租住宿供用商,却并不用拥有任何房产。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发生。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假设你住在世界上最大的租赁店里,为何还要占有什么东西呢?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你就可以借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大多数产品都在经历减物质化。我们所需投入的物质量在减少,这说明我们在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共享和租赁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大多数物品和服务都在准备着被用来租赁和共享。现在我们正处在长达100年的伟大的去中心化进程的中点。流动是难以拥有的,所有权似乎正从你指缝间流失。当每一个人都“拥有”它时,也就没有人拥有它。在一个平台里,继续持有所有权的想法将会变得问题多多,因为它还停留在“私有财产”的观念里。然而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是有代价的。

19.根本上讲,将东西放置在云端上的首要目的是深度共享数据。为了完全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基于云端的技术力量,我们的工作与娱乐将愈发远离个体所有权的孤岛,而转向云端中的共享世界。如果麦克卢汉关于工具是我们自身的延伸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车轮是腿的延伸,相机是眼睛的延伸,那么云端就是我们灵魂的延伸。云端给我们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可靠性计算、极快的速度以及不断拓展的深度,而使用者却无需承担任何维护的负担。就像从电网买电一样,你并不会想拥有自己的发电站。云端使得机构组织可以获取使用电脑的便利,而无需承担拥有它们的麻烦。

20.当个体为实现一个更大目标而共同工作时,群体层面的结果就会涌现出来。社区共享可以释放出惊人的力量。这就是社会化机构的全部要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事实证明,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我们就会共享一切。我们共享的不仅是最终的成品,还包括整个过程。在协同工作中越早开始共享,成功和收获就会越早到来。共享几乎从不间断,即便是沉默也将被共享。

21.然而,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滤器泡沫”。技术术语是“过适”。你卡在了一个小高点的位置,而你却自认为自己是在顶点上。这种过适的状况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

22.从人类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一个过滤器关注的是人类的注意力。内容扩张得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大量的信息消耗的是什么,这是显而易见的:它消耗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丰富促成了注意力的缺乏。西蒙的这一见解通常被简化为: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既然潜在注意力是最后的稀缺资源,那么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尽管它是那么珍贵,我们的注意力却又相当廉价。因为从程度上讲,我们每天不得不把它花掉,我们无法节省它,也无法将其储存起来。我们不得不一秒一秒地把它交出,一刻不得停歇。

23.纽约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 。过去是一股数据流,它被剪辑和重新编排成新的混搭事物。屏幕则永远面向新的事物,面向未来。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24.一个人从我这里获得了一个观点,他在接受这个观点指导的同时并没有对我造成损失;就像是借用我的烛火点亮他的蜡烛一样,他收获光亮的同时并没有让我变得暗淡。

25.到2050年你是如何在一台电脑上工作的?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我们将会用整个身体和所有的感官与我们的机器进行交流。在虚拟现实技术中有一个隐含的真相,那就是虚拟现实里发生的每件事情,无一例外都会被追踪记录。脸谱网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并不是他们的软件平台,而是他们掌控的近十亿人的“实名制”身份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经过具有真实身份的朋友和同事认证过的。

26.这个星球上增长最快的就是我们生产的信息量。

27.好消息是,这些事情能让我们了解人类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极端主义拓宽了我们的极限;坏消息是,贪得无厌地追求计算状态导致我们对平凡的事物总是感到不满。

28.对于任意一条知识,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反对观点。任何一个事实都有它的反事实。互联网的极端超链接属性将这些反事实凸显出来。有些反事实是荒唐的,有些勉强站得住脚,而有些是有理有据的。这就是知识之屏的诅咒:你不能依赖专家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专家都有一个与其相对的反专家。讽刺的是,在全球即时联通的时代,我对任何事情的把握反而变弱了。相比于从专家那里得到事实,我更愿意从网络上流动的事实中拼凑出自己认为确定的事。

29.漫无目的地跟随着一个个链接,我们会落入一种出神状态,这或许是对时间的可怕浪费,或许和梦一样,是创造性地浪费时间。在网上闲逛时,我们可能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说得更直白些,上网时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娱乐。许多人觉得,消除工作和娱乐生活的界限是互联网最让人诟病的一点。上网是代价高昂的时间浪费。

30.然而科学包含一个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越多。因此,虽然我们的知识量呈指数增长,但是问题的数量同样会以指数级的更快速率增长。换句话说,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31.根据我的经验,一个问题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价值,生成的问题则越多。尽管机器能够无限拓展答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时间却有限。提出一个好问题与吸收一个答案的时间不成正比。与如今的趋势相反,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计算机是无用的,他们只能给你答案。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32.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着开始的时刻。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点击标题查看)

☞ TheySaid粉丝福利群 |

☞ 精选好物 |

☞ 我的故事 |

—— 关于 TheySaid ——

专注于分享各种精彩书摘、影视台词,以及名人名言。

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26.com

关注TheySaid,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下面的关键词(作者 or 书名 ),查看相应文章:

弗洛姆 | 王小波 | 毛姆 | 普鲁斯特 | 胡塞尼 | 卡尔维诺 | 杜拉斯 | 奈保尔 | 黑塞 | 伍尔夫 | 诺曼·梅勒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王尔德 | 约翰·斯坦贝克 | 米兰·昆德拉 | 钱钟书 | 加缪 | 布罗茨基 | 村上春树 | 德斯鸠 | 威尔·杜兰特 | 罗宾・贝克 | 木心 | 叔本华 | 约翰·威廉斯 | 太宰治 | 古斯塔夫·勒庞 | 尤瓦尔·赫拉利 | 川端康成 | 拜伦 | 琼瑶| 歌德| 维特根斯坦| 茨威格 | 梭罗 | 张爱玲 | 福楼拜 | 席勒 | 沈从文 | 马克思 | 简·奥斯汀 | 渡边淳一 | 东野圭吾 | 三毛 | 波伏娃 | 尼采 | 艾米莉·勃朗特 | 安·兰德

爱的艺术 | 追忆似水年华 | 追风筝的人 | 情人 | 红拂夜奔 | 为什么读经典 | 裸者与死者 | 不存在的骑士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白痴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悉达多 | 月亮与六便士 | 围城 | 人生的枷锁 | 局外人 | 悲伤与理智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 精子战争 | 世界文明史 | 波斯人信札 |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刀锋 |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 斯通纳|人间失格 | 乌合之众 | 人类简史 | 海边的卡夫卡 | 百年孤独 | 简爱|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荆棘鸟 | 瓦尔登湖 | 生活在别处 | 包法利夫人 | 边城 | 傲慢与偏见 | 素履之往| 男人这东西 | 解忧杂货店 | 第二性 | 呼啸山庄 | 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