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争议的汉八关之一的旋门关就在五尺门的地方!”7月17日,中原古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鑫告诉中国搜索,经过中原古道研究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考证,基本确定了千百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汉代八古关之一的旋门关遗址位置。

旋门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置。以关之道路周曲而得名。它与函谷关、广城关、大谷关、伊阙关、轘辕关、小平关、津关一起成为拱卫京都洛阳的八关。旋门关为东汉末年所置洛阳八关之一,地处古成皋城,即今荥阳市汜水镇西一带,关址早已不存。

作为洛阳的东方门户和重要关隘,旋门关位置险要,但历史上对它的记载并不多,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就是虎牢关在东汉时期的一个别名。因为很多资料记载不详,造成了很多误解。比如班昭在《东征赋》说:“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于是,人们便把虎牢关当成了旋门关。《水经???·???河水五》:“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

也有资料说旋门关在荥阳市高阳镇穆沟火车站一带。高阳镇即现在的高山镇,穆沟位于汴洛古官道上,传说因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距离郑州50公里。从巩义官殿到穆沟一带,仅有一条宽不足3米弯弯曲曲的官道沿山脊而过,两边是高耸的土崖和深深的沟壑,延伸到穆沟时才到山顶平地,如果在穆沟南边的出口处设一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此,中原古道研究会专家、学者金鑫、张朝民、傅明等人首先来到穆沟考察,通过对穆沟火车站的地形观察、走访村民没有查到一点与旋门关相符的地方。

专家认为,旋门关即是现在的虎牢关,是因为很多资料记载不详,造成了很多误解。

虎牢关,位于今巩县东,汜水镇附近。关南是连绵群山,北临黄河,绝岸峻崖,西扼洛阳,东控开封,虎牢关失则两京震摇。真可谓“致黄河无用武之地,望雄关而彷徨”。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川之险,虎牢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战”,东汉末年的“三英战吕布”,均发生在这里。

虎牢,春秋时为郑国之地,相传周穆王获虎筑栅笼喂养于此,故名“虎牢”。到了秦朝,在此地设关,始称“虎牢关”。此后。历代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至于唐朝,李渊祖名讳“虎”,因而改虎牢为“武牢”。宋代时,虎牢关又名“行庆关”,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太祖认为虎牢关乃“盖万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区”,遂将“行庆关”易名为“古崤关”。历史上,此关还一度名为“汜水关”、“成皋关”。

而中原古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鑫等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考察认为,旋门关并非虎牢关,之所以大家把它当做虎牢关,是它与虎牢关相距很近,同在汜水镇附近。虎牢关因历史上众多著名的战役名扬天下,它的区域很大,范围很广,现在的巩义官殿也是虎牢关的西关。

展开全文

王曾郅个人资料,王曾郅百度百科

明代嘉靖版《汜水县志》卷二校注明确记载:关于汜水县城《元和郡县志》卷五汜水县:“开元二十九年自虎牢关迁至今理”。即唐人又将汜水县治前往虎牢,开元二十九年迁至今汜水城,非“至宋又复其地”。今之汜水城恐亦非隋之汜水城。因唐时汜城在虎牢城,故《元和郡县志》记“成皋故关”,在县东南二里,“旋门关,在县西南十里”。

《汜水县志》卷之二建置一五:“虎牢关,在县西二里,即周穆王养虎之地,故名。《春秋》曰遂城虎牢,又曰戌郑虎牢,即是古崤。汉置成皋关,隋为虎牢关,唐避祖讳“虎”作“武”。明洪武十八年改为古崤关。旋门在县西南古崤关之西南。汉有八关,旋门其一焉。”

“从汜水县志记载上我们可以知道,虎牢关与旋门关是两座不同的关隘,一座在汜水县西二里,一座在汜水县西南十里,根据老汜水城和旋门关地势险要来推断,旋门关的位置应该就是现在五尺(赤)门。”多年研究古官道的学者傅海明先生介绍说。

那么五尺门在哪里呢,起于何时,为何不叫旋门关呢?带着这些疑问,7月17日,中国搜索随荥阳市导游、志愿者海儿、石洞沟村姜公庙道长王友以及两名河南工业大学学生一起驱车来到汜水镇寻访旋门关。

出汜水镇西门就到了虎牢关,按着史书上的记载,旋门关就在虎牢关西南,汜水城十里的方位,顺着穿过新修的一条炎黄大道就进入了宛如河道一样的古官道,两边是高耸的土崖,壁立千仞,十分险峻。行走不远就到连霍高速公路,穿过涵洞,拐了个湾前方又见陇海铁路线。看到陇海铁路此次作为向导的王道长说,五尺(赤)门到了!下车后,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现代修的涵洞。王道长不往涵洞里走,却领着大家朝着一片玉米地行进,等来到铁路线下,他指着一个券门说,这就是五尺(赤)门了。这哪像门,低矮的像个洞,大家看不过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洞罢了。

王友道长解释说,这座涵洞是修建陇海铁路时留下的老门洞,当时这条沟很深,咱们看到的只是上半部分,下面都在土里淤积着呢,因为地势太低,经常发水,淤积严重,就在旁边又新开了条涵洞。五尺(赤)门老涵洞就废弃了。

为了打听清楚五尺(赤)门的来历,王道长打电话邀来了附近季顶村的两位村民。他们说五尺(赤)门是日本人在修建陇海铁路时建的,至于之前叫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村民说五尺(赤)门所处的位置是一条狭长的深沟,前面的这道岭以前没这么宽,是建设陇海铁路填平的。中国搜索看到,此处地形十分险要沟东西宽150米左右,两边的土崖有十五米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这里离汜水镇3公里,按过去的汜水城计算有5公里左右,符合史书记载。

王友道长说,五尺(赤)门是从官殿到成皋的必经之地,过了五尺(赤)北可到虎牢关(汜水西门),东可达周沟至汜水南门。是近入虎牢关和汜水的咽喉要道。

除了在虎牢关能近入汜水城,周沟的山口也有一条路可通汜水。随后,大家又前往周沟调查,周沟位于汜水镇的南边,站在周沟村的山顶之上,俯瞰村子,有一条巨龙似的天然屏障阻挡在汜水城南,仅有一处凹口可出入,凹口里的深沟便是周沟村,往里有两条深沟延伸西南方向。沿着一道沟里穿行,靠近崖壁有条土路,路前方山岭下有涵洞可过,通过一个涵洞又是一到岭,岭下有洞出入,出了洞还是土岭。

当地村民说,这里的涵洞都是30多年前村民方便上山劳作开凿的,以前的老路修铁路冲了。村东头的路可通五尺(赤)门。

在村口,遇到了76岁的王其才先生,当问起旋门关的时候,老人毫不犹豫的回答在五尺(赤)门!采访中得知,原来老先生是汜水县志的编撰者对旋门关十分了解。对此,我们再次应证了此前的判断,旋门关旧址即是现在的五尺(赤)门无疑。

至此,数千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旋门关位置基本确定。但是,真要最终确定此处是不是真正的旋门关,还得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找出关门遗址证据。

虎牢关之西关——官殿

王曾郅个人资料,王曾郅百度百科

下午,一行人沿着45里古官道西行,过新沟、孙村、潘窑、穆沟、老犍坡到官殿。

老犍脊,又名长冶岭,因东西绵亘四十五里,卧如长虹,隆似牛脊,故俗名老犍脊。古时这里曾是东西官道,设有驿站,或茶亭,或车店,遂名官店,西北紧邻隋代四大粮仓之一的兴洛仓。此处为巩县至汜水县之间的制高点,海拔450多米,因而又是军事重地,称巩关,凤翅关(地形如凤凰展翅),建有巩固寨。隋末翟让、李密起义军攻占兴洛仓,在此巧设伏兵,阻挡了虎牢关隋将裴仁基西进。

官殿地名大有来头,根据一通官店地名来源碑记载,虎牢关在周代属于郑国的地盘,清代归巩县管辖。关西为老犍坡,道路窄狭而险陡。下雨下雪天,或傍晚,来往行人登到坡顶,苦于没有休息的地方,思量能有几间馆舍供食宿,但这个愿望多少年来都没有实现。1890年冬天,陆襄钺来河陕汝道任职,和知府文焕商议后,在土崖壁上挖洞券石窑三孔,又建瓦房四间。占用的是牛瑞、傅勋章的地,给钱他们推辞不要。由候选州吏目周士铭负责这项工程,郅连三捐出了四百多两银子,两个月就完工了。又拿出三百块银元交给典当行,所得利息供旅店每年消费之用。于是陆襄钺撰文,舒树基书丹,温德懋立碑,记下这件事的前后经过,用来告知后人,希望这些善人善举不要被遗忘掉。

从碑文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当官的知道行路人的疾苦(涉及道、府、县三级官员,陆襄钺、文焕、舒树基、温德懋),有钱人情愿拿出银钱(郅连三),当地人慷慨捐出地皮(牛瑞、傅勋章),其他人也乐意劳神担责(周士铭、雷永传、郅连三、张月亭等),那么,众人一条心形成了合力,一件善举就可以顺利完成了。因此,“官店”这个地名也就应运而生。不过,功劳还是被“官”独占了。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弃京出逃。第二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订立,9月24日,光绪(清德宗)和慈禧由西安回銮返京,途经巩县。官府在老犍坡之巅(官店)建行宫,有东西大殿,以备“圣驾”休息。小山村第一次出现了宫殿式的建筑,“官店”这个地名就理所当然地改成“官殿”了。

官殿村值得炫耀的,还有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了个癸巳科武状元牛凤山。牛凤山有个钦赐金殿传胪的儿子牛瑄,牛瑄和富甲三省的康百万是儿女亲家。这里是东西交通要道,牛凤山在这一带原建有大型军事寨堡,俗称“牛家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定名“巩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更名“凤翅关”(因地形如凤凰展翅),同治三年镶嵌的石门额为“巩固寨”。

荥阳市导游兼司机的志愿者海儿为大家提供交通工具。

45里古官道沿途到处都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王友道长带着大家穿越玉米地。

道长说这就是五尺门了,淤泥堆的仅剩个洞头了。

旁边的新涵洞。

涵洞上面就是陇海铁路。

左边的土崖是山口。

季顶村的两位村民给大家介绍五尺门的来历。

周沟的涵洞。这里的一个个涵洞是连接里外的通道。

海儿的宝宝图图爬起山来也毫不含糊,一马当先。

王道长指着远处的山凹口说,此处也能进入汜水。

穿过一道道土岭。

周沟村王其才先生告诉我们旋门关就在五尺门。

王道长遇到了一家子在研究地形图。

远处是官殿的抗战碉堡。

傅海明介绍说,抗战时这一带是虎牢关两翼防御区,官殿村是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村口的制高点上有碉堡七八座,形成密集的射击网,可见其战略地位的重要。38军在虎牢关、周沟、廖峪、穆沟、大同寨、黑虎岭一带阻击日军,致使日军不能西进洛阳,日军在吃了多次败仗后调整计划从洛阳南部龙门才打进了洛阳。

如今,慈禧太后的官殿行宫遗址仅剩一片空地。

官道边种植的红高粱,好多年都没见过了。

这条古官道至今依然是村民们经过的要路。

乡村路上还有洒水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