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92期 艺术家???·???时代人物

导读

刘文西:我用画作来记录伟大的时代

I Paint to Record This Great Era

新时代的画像

Portraits in New Era

创造新的时代精神

Creation of Our New Spirit

刘文西艺术年表

Liu Wenxi‘s Art Chronology

展开全文

刘文西,1933年出生,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共产党员。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和第九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曾任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副市长等职。2003年荣获全国高校首届百位“名师”称号。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Liu Wenxi, born in Shuizhu'anshan, Sheng, Zhejiang Province, 1933. He is honorary president of Xi’an Fine Art Academy, Dean of Fine Art Institute of Xi’an Fine Art Academy, professor, Communist Part member of China, representative of 7th and 8th People’s Congress, “Expert with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representative of 4th, 5th, 6th, 7th and 9th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 Conference, member of Chinese Painting Commission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He was also a jury member of National Fine Art Exhibition, vice chairman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 mayor of Yan’an City. In 2003, he won the first“100 Famous Teachers in University”. He is now consultant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chairman of China Contemporary Painting Club, president of Yellow Soil Painting Academy, consultant of Shaanxi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honorary president of Shaanxi Academy of Chinese Painting.

我用画作来记录伟大的时代

刘文西访谈录

I Paint to Record This Great Era

Interview with Liu Wenxi

中国美术报:您的百米长卷《心中有人民》今天展出了,非常成功,您花了13年时间创作这件巨作,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件作品?

刘文西: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画了很多作品,但是没有这么大的作品。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国家富强,也需要搞一个有规模的创作。

中国美术报:没错。

刘文西:一定要有分量,你看,秦代就搞了那么大规模的艺术作品。一个两个打动不了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长卷,一个兵马俑群体,产生了秦代的艺术。它永远在世界上感动着人民,那么,我一幅一幅画了很多作品,但是没有重量级的,就要有点分量,是吧?

中国美术报:确实,您在长期的创作中,也积累了无数的形象素材,在很多经典性的作品创作中,您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吗?

刘文西:是的。长卷能系统地、比较全面地表现陕北人民,男女老少,各种形象,各种人物,令我感动的都可以画上去,当然,你说的一百米,其实还是没有画完,只是一个段落。只能这样说,生活哪能画得完?你体会过很多事物,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时代始终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你要跟得上,要跟得上时代。所以我的艺术就是熟悉人,这是第一。第二,语言造型要严格地遵循艺术规律,语言、造型要有民族形式,要有中国风格。第三,要去创新。第四,要有恒心、耐心和决心。这概括了我们的行为标准,这样大量的实践,年年实践,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刘文西  解放区的天  纸本设色  200cm×190cm  1984 年  

Liu Wenxi  The Liberated Zone  ink and color on paper  200cm×190cm  1984

中国美术报:您的这个百米长卷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技巧上的,中国传统的笔墨与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关系问题,因为这是全景式地表现陕北人民或者是西北人民的生活,规模非常宏大,人物众多,所以说从技巧上解决了人物群像的问题,如何以笔墨语言表现人民群众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解决了毛主席所说的“二为”方针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时代而画,为人民而画。那么,您怎么看待笔墨技巧与表现思想之间的关系?

刘文西:美术家自己的世界观和奋斗目标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谈思想不能不谈艺术,谈艺术不能不谈思想,两者要结合,你光有思想,那思想好的人多得是,但是没有艺术技巧,没有艺术语言,没有感人的美术场面,还是达不到目的,所以我认为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原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高度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没有观赏性不行,群众喜欢,群众爱看才行。就像信仰,要爱看了,才能吸收它的思想,画画也一样。画得有深度,画得好,人们就喜欢看你的画,这是技巧嘛,喜欢看了,才能把你表达的思想慢慢吸收了。所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这三个少一个都不行。

中国美术报:您说到了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刘文西:所以艺术不是说达到思想性就完美了,还要有艺术性,还要照顾群众的欣赏能力。

中国美术报:对。为了创作,您很多个春节都是在延安度过的,有很多当地的农民朋友,有一次您在研讨会上,还因为提到一个老朋友的去世感到很伤心,那您为何要在延安扎根采风?

刘文西:我多次到陕北,一待就是几个月。二十里铺、朱家湾等村庄都是我经常去的。每次到延安总要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带学生,就要待几个月,在那儿过年。为什么我们要到陕北过大年?那个地方有过大年的氛围,那个氛围和情趣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跟老百姓接触多了,你就爱上那个地方,就想跟他们在一块过年,这样也增进了我们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喜欢跟他们交朋友,跟农民朋友们长期来往,我觉得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画出来的东西才有个性,不会千篇一律、没有感情。没有真正的了解,画出来的人物会让人感到空,因为没有生命的接触,没有精神的了解。我想,跟老百姓的交流很重要。

中国美术报:现在那边的老朋友还多吗?

刘文西:还有一些,很多年纪大的,都不在了,年轻的朋友现在也老了,过去的小孩,现在也是青年了。时代发展得很快。

中国美术报:时代在发展,您的作品内容也在发展。可以说,您的画是在记录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刘文西:我就是想要记录这一段历史,记录我们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过几百年后再来看这个年代的人,那就是活生生的一段历史。

中国美术报:所以说您的作品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我们在过很多年以后,再去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您的这些艺术作品,就是我们研究的材料和文献。

刘文西:就像《清明上河图》。我的画是陕北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美术报:是的,我马上也想到《清明上河图》。刘老师,您是西安美院的老院长,不仅在创作实践上成就丰厚,在美术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能不能谈一谈您的艺术教育理念?

刘文西:我觉得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是统一的,只有自己实践好,能创作出好作品,才能教学生怎么走。所以,对一个美院来说,老师很重要,老师不能光动嘴,而自己要实践好。自己实践好,理论才能提高;自己深刻理解了,讲出来的体会,学生才更容易懂。

刘文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Interview with Liu Wenxi

中国美术报:那么,您怎么看待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关系?

刘文西:我觉得传统要很好地研究、很好地挖掘、很好地继承下来,但是不要保守,社会在发展,艺术同样要发展,而且不光要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还要学习世界上那么多大画家传下来的优秀传统,这就叫不保守,吸收各种营养,来充实自己,但是表达的原则基本还是一致的。

中国美术报:吸取西方外来的艺术,会不会影响我们传统笔墨的塑造方法?

刘文西:我觉得艺术是发展的,是前进的,不是保守的,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传统里有很多好东西要学下来,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发展,艺术的表现力在发展,要跟上这个时代,那么必须要提高艺术的高度。伟大的艺术不光是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以我们一手伸向传统,还要一手伸向世界,把世界上好的东西取过来为我们所用,才能创造出民族的、中国的艺术气派,对不对?怎么继承别人好的东西呢,学习不一定要照搬,就看你的敏锐和勤奋了,既不影响传统,又能提高传统,这就叫发展。

中国美术报:您说得对。刘老师,再问一个问题,您以后还有什么大的创作计划吗?

刘文西:我现在八十多了,不一定画得动了。

中国美术报:这幅长卷您还想往后再继续画吗?

刘文西:我还是要再画一些单幅画,描写社会,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另外,我也喜欢山水,画了很多山水,你们没有看过,也没拿出来展览过。

中国美术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看到您的山水画展。最后祝您健康长寿,为我们这个时代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刘文西:谢谢。

刘文西  喜收苞谷 

Liu Wenxi  Corn Harvest with Joy

新时代的画像

Portraits in New Era

□ 蔡若虹

刘文西  同欢共乐  纸本设色  128cm×91.5cm  1962 年

Liu Wenxi Happiness! and Joy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28cm×91.5cm  1962

如果想了解画家刘文西的为人,只要看看下面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大概轮廓:

三十年来,他到陕北去了四十多次;

三十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

三十年来,他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

三十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

三十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从这些数字里,可以看出他和陕北农民的密切关系;他创造了画家深入农村的 新纪录,他是陕北农民的知心朋友。

刘文西  葵花朵朵 

Liu Wenxi  Sunflowers Blossom

刘文西不是北方人,他生长在江南的水乡,他自从1958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以后,就经常在沟壑纵横的陕北山沟里钻进钻出。在充满阳光的窑洞门前,在弥漫着烟草气味的土炕上,在石块垒成的墙脚下,在种满庄稼的斜坡的边缘,这都是他经常和陕北老农坐在一起拉家常、讲故事的地方,也是他给陕北老农画画的地方。有人给他统计,他在陕北画的速写有一万张以上,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可是他并不满足,他还继续画。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个陕北农家孩子,刘文西从他五岁时画起,一直画到他三十七岁还在画。这种顽强作画的态度,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除了说明他对农民的热爱已经在思想感情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以外,再没有别的理由。

速写,是写实主义绘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画家搜集创作素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万张速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既做到了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又收集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创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文西在人物画方面的步步前进,正是从坚持不懈的速写入手的,这一点很值得青年画家们学习参考。

刘文西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衣冠草草,带有一身的土气,这正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的人民艺术家固有的品格和风貌。在精神生活上,我认为他是一个少有的富翁,因为他手里掌握着一个农民形象的仓库,拥有这样殷实的家底,谁能估计,在今后的岁月中,刘文西能够勇往直前、创造出多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优秀作品哩!

刘文西  毛主席与牧羊人  纸本设色  130cm×100cm  1959 年

Liu Wenxi  Chairman Mao and the Shepher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30cm×100cm  1959

农民,作为一个个分散的个体,不过是一个专门和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一个老实巴交的土疙瘩。”就像刘文西画过千遍万遍的那样,是一些外貌淳朴、心地善良的人物;头上老是包裹着一块羊肚子毛巾,一张饱经风霜的满布皱纹的脸,浓重的眉毛和倔强的胡髭,肥大的带有补丁的衣裳,粗壮的骨节棱棱的手,再加上一根长长的旱烟袋……这就是陕北农民的典型形象。尽管刘文西画得逼真,但在远离乡村的城里人的眼里,画得再好也不过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而已。

但是,就是这样的农民,当共产党把他们组织起来,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组织成一个巨大的群体以后,他们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个有无穷的力量的巨人,一个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巨人,一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巨人。而且,这个巨人不仅仅能够和土地打交道,并且既是工人的后备队,又是战士的后备军,实际上是集工农兵于一身的三头六臂式的人物;人们不能再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了,必须了解他们的威力,必须了解他们的功勋,必须了解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搬掉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了增进读者们的了解,我想把我两次亲眼目击的农民巨人的行迹简略地做一些介绍。

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延安,那正是抗日战争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刻,在延安大砭沟的入口处,召集了一个有几万农民参加的群众大会。大砭沟入口的两旁,对峙着两个不小的山坡,到会的农民就密密麻麻地从山脚坐到山腰、从山腰坐到山顶,形成了两座“人山”。白色的头巾和鲜红的旗帜交织在一起;矗立的红缨枪和三八式步枪并列在一起;浓重的陕北乡音和浓厚的烟草气味混合在一起。当山下的草台上响起激昂的口号的时候,两座“人山”上立即应和,那声音就像从地壳里钻出来的雷声,既深沉又响亮,一次又一次地在寂静的山沟里回荡。这就是农民巨人的声音!这就是战斗中国的声音!这就是饱含着必胜的信心的声音啊!

另一次是1948年在山西榆次的城郊,那正是解放战争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刻,一支农民支援前线的队伍在我面前走过。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到底有多少人我说不清楚,我只看见远远近近的几个重叠的山冈上,都蜿蜒不绝地排列着这支一字长蛇阵的队伍。他们两人一排,带着长竿和绳索(作为抬担架的准备),带着水壶和干粮,一声不响迈着大步往前走。那雄健的步伐,那昂扬的身影,正是农民巨人的步伐和身影啊!正是改变农民命运的步伐和身影啊!也正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步伐和身影啊!

由于年龄的局限,刘文西没有看见过这种巨人的行动,没有看见过这种无比宏伟、无比壮丽的场面,他只能依靠想象、依靠各种参考史料,才能够把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遗迹用视觉形象描摹下来,就像他在1977年创作的《奠基礼》那样。《奠基礼》是一幅成功的作品。我对这幅作品颇有偏爱,那握在农民手中的飘荡的红旗是我曾经见过的;那高举的步枪与红缨枪混合在一起是我曾经见过的;那穿便服的农民和穿军服的战士混合在一起的场面也是我曾经见过的。我欣赏农民群众与他们爱戴的革命领袖围集在一起的那种欢欣鼓舞的场面,我更欣赏落后的武器与先进的思想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胜利的奇迹。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应当经常挂在陕北农民的窑洞里,让他们的子子孙孙知道年老的祖辈除了种庄稼以外还走过一条革命的辉煌道路。这幅画应该是陕北农民的传家宝。

从个人到群体,从静止到行动,从过去的回忆到眼前的现实斗争,我以为这是刘文西描绘农民生活的创作历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阶段(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前一个阶段刘文西已经画得够多的了,对于反映后一个阶段的作品,我们看到有《祖孙四代》《支书和老农》《沟里人》《山姑娘》《黄土情》以及大型长卷《陕北秋收》《安塞腰鼓》等,但比起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相形之下,刘文西反映后一个阶段的作品还是显得太少。我希望刘文西今后把主要精力移到后一个阶段来,多创作一些描写现实生活斗争、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一提到描绘农民生活的画卷,我们马上会想起法国的农民画家米勒(1814—1875),会想起他创作的《倚锄的人》和《拾落穗》,仅仅是一种劳动姿态的描绘就表现了一代农民生活的困苦与艰辛,这是米勒艺术魅力的最大特色。当然,我们还会想起那幅有名的《晚钟》,会想起暮色苍茫中那两个低着头默默祷告的夫妇;破旧的衣裳,简陋的农具,身边正放着两小口袋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马铃薯……画家从祷告者的虔诚姿态里画出钟声,那在宁静中显得特别悲凉的钟声标志着一个宁静而又悲凉的时代。用米勒说过的话来形容,这是“大地正在呻吟”的年代,这是农民“靠眉毛上的汗水养活自己”的时代,一句话,这是法国农民听天由命的时代。

刘文西  麦收场上

同样,一提起描绘农民生活的画卷,我们又会想起德国伟大的画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会想起她在《农民战争》组画中所创作的《耕夫》和《磨镰刀》,她那锐利的刻刀,深刻地表现了农民的屈辱和仇恨。特别是那一幅题名为《反抗》的作品,把一群佝偻着身体拼命向前奔跑的庄稼汉描绘得淋漓尽致。画家的画笔是针对着斗争的激烈来塑造形象的,她特别强调那些被怒火燃烧得有些痉挛的脸,那些执拗地拿着武器的手,那些没有穿鞋子的青年人的赤脚……更为动人的是,画家塑造了一个在旁边为冲锋者高呼鼓劲的老年妇女的形象,只要看看她那高举的双手,只要看看她那显示了无比仇恨的十个蜷曲的指头,就可以想象到斗争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生死关头。毫无疑义,这幅作品表现了另一个时代,是德国农民的觉醒时代,是被压迫的努力争取“人”的地位的时代。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文西的作品中,有没有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特色的作品呢?我说,有,那就是他早期创作的很受观众欢迎的《同欢共乐》。这是一幅民间年画式的作品,画的是一群穿着新衣的陕北农民正围绕着他们热爱的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欢度春节:看,板胡拉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秧歌队快要出发了;一张张的笑脸,一个个的兴高采烈,这是多么幸福的同欢共乐啊,这是千载难逢的同欢共乐啊(我说千载难逢,是因为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太平天国的灭亡,千百年来我国农民断断续续的兴兵起义,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浴血斗争,但是每一次的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只有在20世纪40年代,当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以后,我国的农民才真正取得了胜利的果实)。应该说,《同欢共乐》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是我国农民用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我国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时代!

从《晚钟》到《反抗》到《同欢共乐》,三幅作品反映三个国家的农民的三个不同的时代,艺术作品的可贵不正因为它是一幅形象鲜明的时代画像吗?

演员刘大为个人资料,演员刘大为多大

不过,就社会主义时代的丰富内容来说,《同欢共乐》仅仅是我国农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一个起点,是全国农民胜利大合唱的一个序曲,辉煌的乐章还在后头。单从陕北农民来讲,在三座人为的大山搬掉以后,还有一座贫困的自然环境的大山横在眼前,这就留给陕北农民一系列的艰巨的斗争;这里面包括有改变生产手段的斗争,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斗争,有扩大耕种面积的斗争,有加强文化学习的斗争,有消灭迷信和愚昧的斗争……一直到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完成为止。喝荞麦面糊糊的时代应早早结束,目不识丁的时代应当成为过去,社会主义农业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而是不断更新的生产手段和不断更新的精神面貌。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坐在暖烘烘的阳光下面把四十多年以前的革命故事讲给后代儿孙听吧,一系列艰巨的斗争将落在筋强力壮的青年农民身上。

刘文西完全有可能看见这些火热的斗争,也完全有能力把新时代的面貌画得更新更美,他绝不会停手,他今年只有五十七岁。

1990年10月27日于北京南沙沟

刘文西  米脂婆姨

创造新的时代精神

Creation of Our New Spirit

吴作人(中央美院前院长,油画家):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启功(书法家):五体投地(观刘文西画展后的题字)。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从黄土地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文西兄是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方增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家):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

李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刘文西现象》后很兴奋,感到是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出了一口气。我认为,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那么,解放后四十年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刘文西是陕西的骄傲,延安的骄傲。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文西先生展览时开了个研讨会,我开了个玩笑,说刘文西有几个不变:坚持画速写、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戴干部帽和穿中山装。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文革”之前,有四位画家对人物画的影响很大,这四位画家就是刘文西、方增先、黄胄和杨之光。刘文西和方增先影响比较靠前,刘文西的作品比较多一些,分量重些,但方增先写了一本书,他俩影响是各有高低。我觉得这四大家中,刘文西的影响是最大的。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有人提到刘文西、黄胄、方增先,这一代人里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黄胄与速写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刘文西与素描、与年画特别密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数,实际上是谁也代替不了谁。

杨力舟(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我在西安的时候,受到王式廓、董希文、刘文西等人作品的影响。刘文西创作的画,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笔下的《刘志丹在陕北》和一系列歌颂毛泽东的国画人物,气韵生动。

陈佩秋(国画家):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格式,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特别在拥有了众多的劳动人民形象素材后,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演员刘大为个人资料,演员刘大为多大

马鸿增(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几位各具风貌的佼佼者。如黄胄之奔放洒脱,刘文西之厚重坚凝,方增先之深沉抒情,程十发之朴拙轻盈。

刘文西:

提倡多样化,这同样是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而且众多的群众对文化也要求多样化,以适应人民和社会的需求。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与时俱进,用多种多样的风格、形式和艺术个性去感染和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刘文西  山姑娘  纸本设色  199cm×192.5cm  1984 年

Liu Wenxi  Girl in the Mountain  ink and color on paper  199cm×192.5cm  1984

刘文西艺术年表

Liu Wenxi‘s Art Chronology

刘文西画陕北老乡 

Liu Wenxi Painting a North Shaanxi Fellow-villager

20世纪30年代

●1933年,生于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

20世纪40年代

●1948年,二舅钱孝衡(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带刘文西观看画家商敬诚的花鸟画、人物画,使之受到启发和教育,有了学习绘画的念头。

●1949年,家乡解放,县里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刘文西第一次为主席台画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像。当年,转学到嵊县中学读书。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即行知艺术学校)正式学习美术。学校提倡教学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提倡创作为社会服务。聆听著名版画家王琦上课时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受到教育。

在校期间参加过皖北“土改镇反”工作,参加支援“抗美援朝”活动,并参与学生会工作。

●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五年制)。在校期间亲聆莫朴、潘天寿等先生的教诲。

●1956年,被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员会授予“优秀的三好积极分子”。

●1957年,毕业实习期间,第一次到延安。

1957年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实习第一次到延安

●1958年,大学本科毕业,被刘蒙天院长选调分配去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同去的还有陈光健。

1958年刘文西在延安

20世纪60年代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泽东主席看后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1964年,创作《祖孙四代》《毛主席到陕北》。

●1969年,下放到白水县农场放羊、劳动,前后有十年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74年,赴内蒙古深入生活。

1974年赴内蒙古深入生活

●1977年,创作《奠基礼》。

●1978年,带领张小琴、姬国强等教师赴川西北马尔康、卓克基、若尔盖等地深入生活。

20世纪80年代

●1981年,先后访问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并同夫人陈光健一起举办了二人作品展。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文西观看潘天寿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在陕西美术家画廊举办“走自己的路——刘文西画展”。

●1993年,参加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刘文西画展在北京举行。

●1997年,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绘制毛泽东主席像。

1990 年启功参观刘文西画展后题字

Qi Gong’s compliment calligraphy after Liu Wenxi’s Exhibition in 1990

李可染先生为刘文西题字

和华君武先生在一起

刘文西在陕北写生 

Liu Wenxi drew a sketch in Northern Shaanxi

刘文西在蔡若虹家里交谈

Liu Wenxi was talking with Cai Ruohong

21世纪00年代

●2001年,带领黄土画派画家戴希斌、贺荣敏等人赴西藏深入生活。

●2004年至2017年,创作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

●2006年,再次带领黄土画派画家赴西藏考察写生。

刘文西创作《毛泽东》

Liu Wenxi is painting“Mao Zedong”

21世纪10年代

●2013年,与靳尚谊、刘大为、周河河、韩美林、何家英共同出版《骄傲中国艺术特刊——画坛巨擘》书画作品集。

率黄土画派画家赴宁夏写生。

携黄土画派画家赴延安老区挥毫赈灾。

●2017年,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画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刘文西  陕北老农

刘文西长卷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刘文西  高原秋收

刘文西  红火大年

刘文西  安塞腰鼓 

Liu Wenxi  Ansai Waist Drum

刘文西  黄土娃娃

《中国美术报》第92期 艺术家??·??时代人物 封底